中國社科院報告建議提升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可持續性
4月10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上海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認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中長期內面臨著財務不可持續的挑戰。對此,報告建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需要標本兼治,從制度根源和參數改革等方面,出臺綜合性設計方案,提升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未來30年制度贍養率翻倍
在企業繳費率為16%的情況下,根據制度內參保人數、繳費人數和離退休人數可以得到兩個概念下的制度贍養率,即規定制度內離退休人數與參保人數的比率為“參保贍養率”,制度內離退休人數與繳費人數的比率為“繳費贍養率”。報告預測顯示,2019年“參保贍養率”和“繳費贍養率”分別為37.7%和47.0%,然后同時緩慢上升再加速上升,從2023年后便開始一路平穩上升,到2043年后有加速跡象,到2050年分別達到81.8%和96.3%。因此,僅從制度贍養率上看(不考慮人均待遇的提高),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支付壓力在不斷提升,簡單地說,2019年由接近2個繳費者來贍養一個離退休者,而到了2050年則幾乎1個繳費者需要贍養一個離退休者。
“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將于2028年出現赤字并不斷擴大!敝袊缈圃菏澜缟绫Q芯恐行母泵貢L齊傳鈞認為,2019年-2050年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后便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
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報告建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需要標本兼治,從制度根源和參數改革等方面,出臺綜合性設計方案,提升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一是以降費為契機,擴大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當前社保增收的內在動力來自制度的激勵性。一方面通過降低繳費門檻,將當前未參保的中小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進來,擴大覆蓋面;另一方面鼓勵參保者多繳多得,坐實費基。雖然稅務部門征費的“外部壓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制度的增收問題,但參保者逃費動機和“基數之痛”(指參保者在縮小繳費基數上發生的諸多道德風險)等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治本”辦法是擴大個人賬戶比例,強化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這是一個制度提高收入和人們主動多繳費的內生機制。
二是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可以考慮兩種結構性改革思路:一種是改造現行“統賬結合”模式,實行國民年金+個人名義賬戶式的“新統賬結合”制度,既可以消除統籌障礙,也可以增強制度的繳費激勵性和財務可持續性。國民年金是定額式的,起到底線公平的再分配作用;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則起到養老收入儲蓄作用,成為養老保險收入中的主體部分。這種方式是一種調整幅度較大的結構性改革,涉及到養老保險制度的重新定位,但推行起來制度轉軌成本并不高。另一種是維持“統賬結合”制度不變,改革養老金待遇計發規則,建立收入關聯型養老金。
三是各項參數的合理設計和密切配合。除了結構性的制度改革之外,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精算平衡還有賴于各項參數的合理設計和密切配合。當前基本養老保險運行參數還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退休年齡低、繳費年限少、待遇指數化機制尚未建立及缺乏財務動態調整機制等,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改革方案加以改進。包括盡快出臺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完善精算制度,引入財務動態調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