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2019生存之道:科技傍身 持牌為王
2019年行將落幕。
這一年,消費金融行業一方面面臨嚴監管壓力持續升級,對消費金融行業合規要求越來越嚴,一大批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面臨洗牌;另一方面,中信、平安、小米等巨頭持續入場,市場存量競爭激烈,加之多頭借貸整體上升,消費金融行業放貸規模和增速放緩。
記者注意到,為擴大業務規模獲取充裕資本,2019年頭部消費金融公司紛紛通過股東增資、發行ABS等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加碼金融科技,在服務好公司本身業務的同時,進行科技輸出。
業內人士認為,在現行政策導向下,歷盡大浪淘沙后的市場,是否持牌經營和能否應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以及做好風險隔離,將成為機構能否長久活下去的主要因素。
巨頭相繼入場
近年來,消費金融行業高速增長,吸引各方資本的目光,巨頭相繼入局。
2019年是中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誕生的第10個年頭,這類公司以不吸收公眾存款、小額分散為原則,是給中國境內居民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金融服務的非銀機構。
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經過10年發展,截至2019年9月底,中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達到24家,資產規模4938億元,貸款余額4604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超過1億人次。
事實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有望持續擴容。上述24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就包括2019年7月新開業的中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該公司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中信信托和金蝶軟件組建。
除了中信這種巨頭,百度、新浪、小米和平安等巨頭也陸續入場。今年5月和6月,百度和新浪分別通過旗下子公司相繼成為哈銀消費金融和包銀消費金融的第二大股東。
今年11月26日,重慶銀保監局同意重慶農商行參股設立小米消費金融公司,這意味著,小米集團也加入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序列。
值得一提的是,險資巨頭中國平安集團也爆出籌建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消息,并已獲得銀保監會同意。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作為刺激消費“血液”的消費金融也在政策鼓勵范圍內,加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背景,入股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巨頭不少都與消費場景對接,有著龐大的流量優勢,消費金融行業未來有望迎來更多巨頭入場。
業績明顯分化
這一年,消費金融行業內的公司業績如何?記者注意到,隨著消費金融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陸續進入存量競爭階段,行業內公司業績分化也愈發明顯。
其中,業務規模靠前的頭部公司整體業績增速有所放緩,捷信消費金融2018年上半年虧損,今年實現扭虧;招聯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簡稱“馬上金融”)整體業績穩健,但同比增速已經大幅放緩;興業消費金融借助興業銀行開始發力;在場景和資源具備優勢的中郵消費金融和海爾消費金融呈現較高業績增速;而錦程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和杭銀消費金融由于開業晚、基數低出現高增長。此外,也有類似華融消費金融等出現虧損。
在行業環境變化之下,成熟展業多年的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前幾年爆發式增長后,隨著消費金融行業逐漸回歸理性,業績增速也隨之放緩。
拓寬融資渠道
由于消費金融公司本身不能像銀行一樣吸收公眾存款,因此能獲取低成本充裕的資金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的競爭優勢之一。
今年以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拓寬融資渠道,主要以股東持續增資和發行ABS為主。1月和2月,相繼有興業消費金融、長銀五八消費金融和河北幸福消費金融完成了增資。
除了股東慷慨增資,通過發行ABS拓寬融資渠道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2019年進一步擴容。此前只有捷信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和興業消費金融3家,今年數量翻了一倍達到6家。新增3家分別為錦程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發行的首單ABS分別達到4.53億元、4.83億元和20.9億元。此外,興業消費金融在今年9月繼續發行了個人消費貸ABS,發行規模20.88億元。
“發行ABS是消費金融公司降低融資成本、豐富融資渠道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也能夠使得消費金融公司資產狀況更加透明。”馬上金融CEO趙國慶表示,“這是馬上金融多元化資金戰略中的一個里程碑,可以加快公司的資產流轉,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此外,記者注意到,面對監管日趨嚴格和消費者共債風險持續暴露,頭部消費金融公司越來越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與研發,招聯消費金融和馬上金融等均在2019年于科技領域收獲頗豐,并對金融同業或有相關場景的公司進行科技輸出。例如,馬上金融為長江銀行提供了移動端整體解決方案,搭建了全新的客戶線上貸款申請、電子賬戶管理、貸后管理通道,并輸出了成熟的在線客戶營銷解決方案。
今年12月,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2019中國金融科技上海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特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之路要堅持持牌經營的原則,只有持牌機構才能通過金融科技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從監管的講話和行業發展趨勢而言,規范之后的消費金融市場,擁有強大科技實力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