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牢牢掌握國家能源供給主動權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日前表示,今年將針對加快碳中和進程、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和優先上網政策,優化儲能發展模式、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納等方面在兩會上提出建議。
加快碳中和進程
當前,光伏發電已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劉漢元表示,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大幅降低,今年有望全部實現平價上網,不再需要補貼。預計“十四五”期間的光伏發電成本將低于絕大部分煤電。
在我國進口的原油中,約有80%需經過馬六甲海峽,國家能源安全、外匯儲備面臨較大風險。通過加快發展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必然選擇。
劉漢元建議,加快推進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加快碳中和進程。通過10年到20年時間,實現我國能源增量70%以上、存量50%以上的可再生清潔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進程的同時,將國家能源供給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決石油進口可能被“卡脖子”的問題,徹底實現我國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獨立供應,節省大量外匯支出,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安全保駕護航。
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政策
劉漢元表示,發展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兌現國際承諾,體現國家責任與擔當,實現節能減排、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他建議,嚴格執行國家《可再生能源法》與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政策;將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政策執行情況和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納入對地方政府、電網公司的考核范圍;逐步將煤電機組轉變為調峰電源;加快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及其輔助服務市場建設。
近年來,隨著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持續規模化發展,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趨勢日益明顯,其在電源側的滲透率逐步提升,需要電力系統同步提升實時平衡與調峰能力,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納。儲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增強電力系統供應安全性、靈活性和綜合效率的重要環節,是支撐能源轉型的關鍵技術之一。
劉漢元建議,不強制要求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能系統,以提高儲能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支持發展系統側集中式儲能系統,將抽水蓄能電站、儲能基地納入電力發展規劃與統一調度范圍,通過招投標等市場化方式確定項目業主;加快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引導鼓勵儲能以獨立輔助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參與市場交易,發展儲能市場化商業模式。
建議飼料企業繼續享受稅收優惠
為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飼料產業在2005年被納入其中的鼓勵類產業目錄,享受減免稅收優惠。實踐證明,該項政策有力促進了西部地區飼料產業蓬勃發展,也促進了一批飼料企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乃至全球。
劉漢元指出,2020年1月1日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對飼料產業要求的調整,方向雖然轉向了生產、種植更為健康、安全、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但對飼料的要求由“綠色無公害”變為“取得綠色食品生產資料標志”,未能完全考慮當下的中國國情和飼料行業發展現狀,致使西部和海南自貿港飼料企業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阻礙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飼料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能有效促進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由傳統的農業養殖轉型為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需進一步鼓勵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