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破解有效需求不足 公共投資大有可為
擴大國內需求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擴大內需方面,包括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生活配套相關領域在內的公共投資空間還很大,可以發揮有效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在較短時間內推動需求端發生顯著變化。
發揮投資杠桿撬動作用
張斌認為,從中國經濟運行態勢來看,可以看到生產力進步、產業升級、出口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等多方面亮點,供給端擴張能力較強。但在需求端,居民收入、企業盈利增長預期仍然偏弱。對比供需兩方面的力量,供給的力量較強,需求的力量偏弱。擴大內需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項突出任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張斌說,內需包括消費和投資,兩者都很重要,但消費和投資的屬性不一樣。從中長期來看,需提高消費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占比。但也要看到,消費的變化相對穩定,是慢變量,在短期內很難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長。同時,消費增長建立在企業盈利預期、居民收入預期改善的基礎上,也是相對被動的變量。
投資則是快變量,特別是政府部門投資,通過政策操作能夠推動其在短期內出現較大變化。投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政策的引導,也是相對主動的變量。
在張斌看來,要破解有效需求不足,在短期內讓需求發生比較顯著的變化,投資能發揮杠桿撬動的作用。通過擴大投資,還可帶動全社會收入水平提升,這對提振消費也會有幫助。
公共投資尚未飽和
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擔心基建趨于飽和、投資效率下降的聲音。在張斌看來,斷言我國公共投資飽和為時尚早。
“過去一些年,我國在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取得長足進步。從國際橫向對比來看,我國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已接近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但這并不代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做完、沒空間了。”張斌說,在公共投資領域,包括城市更新改造,與城市生活配套相關的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地等建設方面,我國還有較大空間。
他認為,進一步完善公共投資,對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發揮城市規模集聚效應、提升城市競爭力非常有幫助,且空間巨大,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
張斌表示,公共投資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應更加突出其公共屬性和社會服務屬性。對于此類投資項目,需要做好與之相匹配的融資安排,同時在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還要引入一些專業機構,避免資源閑置、浪費。
此外,張斌認為,增加公共投資將為民營企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公共投資意味著增加政府支出,這對改善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非政府部門的收入預期、現金流、盈利表現都會有幫助;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有望深入參與公共投資相關項目建設和管理運營。對于公共投資而言,政府更多是項目建設的出資方,在項目建設、管理運營等環節,均可吸引更多民營資本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