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副總經理辛鋒:大批重大項目落地在即 核能產業鏈升級迎重要節點
近日,中核集團舉行兩會代表委員記者見面會。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辛鋒向包括中國證券報在內的媒體記者介紹,中核集團作為核科技工業主體、國家核能發展與核電建設的中堅、核技術應用的骨干,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2024年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比例超過15%,保障核科技能力水平快速提升。
2025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70周年,中核集團即將迎來一大批重大項目落地、核能產業鏈升級的重要節點。辛鋒說,中核集團正加快實施核能“三步走”國家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探索具有核工業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長期堅持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
辛鋒說:“核能‘三步走’戰略即‘熱堆(壓水堆)-快堆-聚變堆’,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基本論調。在熱堆(壓水堆)方面,我們的華龍一號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成為世界上在建數目最多的三代核電產品,中核集團將進一步突出其在當下能源供應體系中的補充和支撐作用。”
在快堆方面,他表示,快堆作為世界公認的四代反應堆技術,理論上能夠將天然鈾資源的利用率從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60%以上,同時可以有效減少長壽命高放射性廢物的產生,具有環境友好的重要價值。辛鋒說,快堆能夠有效銜接熱堆和聚變堆,是中核集團當下正在努力打造的一個技術方向。
在聚變堆方面,辛鋒坦言,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相對于實際工程應用來說還有一定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聚變領域首席科學家段旭如介紹,現在很多社會資本、媒體和公眾都會對核聚變技術感興趣,但目前的核聚變還有一些核心技術有待攻克。
他表示,中國環流三號的核心任務是實現“聚變點火”,按照我國核能發展戰略,其應用預計在本世紀中葉(約2050年前后)實現,2045年左右進入示范階段,有望在2050年前后商業化發電,后續還需突破穩態運行、材料與工程、經濟性等瓶頸。
“盡管挑戰重重,但中國環流三號的技術突破為可控核聚變能源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中核集團也將持續發力,推動我國能源事業邁向新高度。”段旭如說。
加大基礎研究研發投入
辛鋒表示,中核集團作為我國核科技工業主體,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過去幾年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涌現出很多成果,并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一系列國家級獎項。2024年,中核集團研發投入強度達9.8%,其中,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例超過15%,保障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
他介紹,針對2025年乃至“十五五”期間,中核集團已經做出部署:毫不猶豫支持核能科技創新領域發展,扎實推進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的技術升級和規模化發展,布局小堆、高溫氣冷堆、聚變技術研發,堅持“型號牽引,有組織科研”的基本原則,保障核工業完整產業體系各個環節有序發展。
前不久,中核集團還印發了關于強化基礎研究的指導意見,對未來一段時期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方向布局和項目統籌做出了系統安排。
今年兩會,辛鋒也重點關注核科技研發投入的問題。他認為,一方面,要加大對基礎性、前沿性理論研究的投入,鼓勵科研人員勇闖未知領域;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促進原創技術的轉化應用。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加強核工業基礎研究投入,全力打造先進核能原創技術策源地,為核領域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投入保障,激發科研院所創新活力和積極性。
全力推進數字核工業建設
辛鋒談到,人工智能對于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具有顛覆性的,中核集團持續關注人工智能賦能,并將堅持把數字化轉型作為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內涵,全力推進數字核工業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副總工程師徐鵬飛表示:“人工智能撲面而來,必須全力以赴去擁抱它,核工業也不能例外。我國核工業發展中積累了大量數據,我們希望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加工成為數據產品,賦能產業數智化升級發展。”
同時,徐鵬飛也強調,鑒于核工業的高安全性和高標準要求,需要可信可靠的人工智能技術,以保障國家的生態和能源安全。
在鈾礦勘查方面,段旭如介紹,中核集團初步構建了第四代砂巖型鈾礦勘查技術體系架構,創新發展了“滲出鈾成礦”新模式,突破了數字勘查、智能化預測等關鍵技術,研發了新一代綜合數字測井系統、輕型震源系統、無人機高光譜探測系統等勘查裝備,鈾礦數字勘查技術系統已上線運行,在重點盆地取得了重要鈾礦找礦突破。
段旭如表示:“我們將以數字技術應用推動產業鏈升級,積極推進數字鈾礦山建設,建立我國首個鈾礦山數字化基礎數據庫,構建中鈾礦冶云平臺,自主研發國內領先的數字鈾礦勘查系統并全面推廣應用,實現鈾礦勘查全流程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