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核能+”大有可為 創新不設上限
近日,中國核電公告,擬投資10億元參股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引發廣泛關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可控核聚變技術在研發過程中需要的資金量很大,央國企有義務、有責任作為“耐心資本”來推進創新進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
“我們一直期待未來可控核聚變第一度電能在中國發出,如果沒有投入,怎么發出來?我們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耐心資本’進入到可控核聚變研發領域,為我國早日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盧鐵忠說。
對于近期大熱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中國核電同樣抱以開放之姿。盧鐵忠表示,這些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均可助力核電企業進一步提升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水平,而創新,永無止境。
提升核電低碳價值
深耕核能行業近三十年,盧鐵忠認為,發展核能是發揮新質生產力價值的重要體現。他介紹,核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是所有發電類型中最低的,其碳足跡因子僅為6.5克/千瓦時,遠低于風力發電(33.6克/千瓦時)和光伏發電(54.5克/千瓦時),更不足燃煤發電(944克/千瓦時)的1%,具有突出的綠色低碳特性。
如何進一步提升核電在我國能源結構體系中的基荷競爭力和低碳價值?盧鐵忠坦言,需要企業、政府以及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認識核能的綠色屬性。
他指出,核電在我國的裝機和發電占比仍較低,遠低于世界核能發電平均水平,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應考慮將核電納入綠電綠證體系,實現核電與綠電綠證消費、碳普惠機制等用戶需求的深度綁定,這將進一步提升其綠電體驗價值,使核能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生態中的重要一環。
AI與核能可“共贏”
盧鐵忠表示,核能除了供電,還可以在供暖、供汽、制氫、海水淡化、同位素生產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用“無所不能”來形容并不夸張,有非常廣闊的應用拓展空間。
例如,浙江秦山核電站利用核熱電聯供技術為城市居民供暖,讓民眾切實感受到綠色能源的溫暖;江蘇田灣核電基地的“和氣一號”可為化工企業每年供應480萬噸工業蒸汽;2024年8月核準的江蘇徐圩項目建成后將為連云港萬億級石化產業基地大規模供應高品質低碳工業蒸汽。除此之外,秦山核電基地生產的鈷-60、釔-90、碳-14等醫用同位素,可用于顯像診斷及癌癥靶向治療等多種功能,讓核醫學造福公眾。盧鐵忠表示,當前我們也在考慮在核電廠周邊布局相關配套產業,通過核能的多用途應用實現共贏。
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技術,也與核能有“共贏”的前景。“大家都說,AI的盡頭是算力、算力的盡頭是電力,我認為,電力的盡頭是核動力。人工智能與核能領域的合作剛剛起步。核能企業能夠給算力提供強大的綠色低碳清潔能源支撐,同時,AI技術也能夠促進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核能+算力,我覺得大有可為。”盧鐵忠表示。
強化科技創新效能
春節以來,DeepSeek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核電也有“嘗鮮”,盧鐵忠介紹,中國核電旗下運行研究院、中核武漢都已經成功接入DeepSeek,與前期自主研發的“核智·龍靈”和“核睿思語”大語言模型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核電應用實現全面革新,為核電智能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核電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一方面是提升我們核電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核電經濟性。”盧鐵忠表示,過去幾年中國核電數字化轉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例如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三門核電通過推行四十幾個數字化運維場景,在全球上千家候選工廠中脫穎而出,獲評全球核電行業首個“燈塔工廠”的稱號。
“我們確實看到了成效,比如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數字化轉型創效,三門核電機組能力因子提升了1.5%,大修工期縮短46%,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盧鐵忠說,“要把人工智能進一步應用到核電行業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舊的管理模式必須改變,員工能力也要跟上,目前階段我們正處在新舊管理模式做調整的交叉期。”
2024年中國核電市值上漲超過40%,如何進一步提高價值創造能力,盧鐵忠表示,就是要盡可能把每臺機組的效能提升到最高,比如說功率能不能進一步提升、大修時間進一步縮短優化、穩定性更好。
創新是價值創造的源動力,“別看我們2023年凈利潤190多億元,如果我們不進行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我們的凈利潤不會有這么多。”盧鐵忠說。
2月27日,中國核電召開2025年科技創新工作會,強調要全力推進核電新堆型研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核電功率提升、能力因子提升、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項目,著力強化科技創新效能,以科技創新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個人感覺核能的創新是沒有上限的。”盧鐵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