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擎記丨新技術由虛向實 企業重研發重落地
自動駕駛、無人機、機器人、人工智能……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以及應用落地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表示,高科技企業需重視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一些新技術雖然研發周期可能相對較長,但相關成果的落地對全行業上下游的推動也是巨大的。最終,這些新技術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價值。
全國人大代表黃立:科研投入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原動力
“科技研發投入是高科技企業未來發展的原動力。”全國人大代表、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紅外熱成像方面,高德紅外通過十幾年時間,構建起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外技術產業鏈,目前已達到國際第一梯隊水平,成功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基于對前沿技術的關注,黃立個人也在無人機、腦機接口等領域進行投資,不斷突破現有行業“天花板”,在時代大勢中找到賽道持續發力,促使科技成果惠及大眾。
保持科技研發投入
作為一家專注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高德紅外自成立之初就瞄準了紅外熱成像技術中最為核心的紅外探測器芯片研制。“我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也花了公司主要的財力、物力、人力,最終構建起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外技術產業鏈。我們不僅把芯片做了出來,其技術性能目前和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比也不輸分毫。這構建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根技術。”黃立表示。
在民用領域,高德紅外的非制冷晶圓級封裝探測器已大規模應用于消費電子、智能家居、工業過程控制、汽車輔助駕駛等新興領域,市場普及率快速提升。
對黃立而言,高科技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原動力。“研發的周期是漫長的,但它能夠獲得的回報和對全行業上下游的推動也是巨大的。”黃立表示。
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現在主流的自動駕駛技術中,攝像機是極為重要的傳感器之一,但受到可見光的限制,在應用中有小概率出現暈光、無法識別等情況,影響后續車輛駕駛路線計算。紅外攝像機正好能彌補攝像機的不足,在車輛夜間駕駛等方面表現突出。
黃立向記者表示:“以前紅外攝像機雖說好,但一直沒人用或者用不了,主要原因就是實在太貴了,裝在汽車上成本不合適。這些年我們在技術方面進行了很多突破,成本逐步降低。現在許多汽車主機廠也成為了高德紅外的客戶,在智駕感知系統中用上了紅外熱成像儀,可以說紅外攝像機在自動駕駛上應用的未來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建議提高適航審批效率
作為一名關注前沿技術的企業家、科技從業者,黃立還積極關注和投資低空經濟、腦機接口等技術領域。
低空經濟產業日益受到各界關注,以低空飛行器制造為首的相關企業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據中國民航局數據,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除了傳統的工業、農業、服務業、交通物流等領域外,低空經濟應用還將進一步拓展到應急救援、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環保監測等更多行業和領域。
黃立認為,為促進低空經濟行業快速發展,推動企業研發成果落地轉化,應加快構建高效、靈活的新型航空器適航審批體系,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適航通用標準。
黃立表示,當前低空經濟行業中產生的新技術使低空飛行器與傳統民航飛機有一定區別。“傳統民航飛機用的都是航空發動機等技術,難度很大,需要長時間研究驗證。而眼下,新的技術不斷涌現,例如不少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采用電動螺旋槳提供升力;以前傳統飛機只有兩個螺旋槳分置兩側,其中一個螺旋槳壞掉,可能飛機就掉下來了,但是現在eVTOL有8個甚至更多的螺旋槳,且有充分安全冗余,能確保飛行器在壞了兩個螺旋槳的情況下正常工作。因為這些新技術的出現,我們的相關政策也需要進行調整。”
黃立表示:“目前,行業內個別企業在eVTOL適航審批上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但這些企業仍屬少數,多數企業還存在取證周期過長、取證難度大等障礙,這些都將顯著增加企業的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這種成本壓力對于中小型航空制造企業而言尤為嚴峻,可能直接威脅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高適航審批效率已成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全球航空科技制高點的迫切需求。”
作為來自湖北的企業家,黃立還表示,湖北在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科創資源、應用場景方面,具備較好優勢。
“湖北地理位置優越,擁有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可為低空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由于地面交通是在同一個平面運行的,而空間是立體的,隨著低空經濟場景的不斷落地,人與物交流的容量會得到顯著擴充。占據低空經濟發展先機,對任何地區及相關企業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前景。”黃立表示。
跟上技術發展步伐
隨著DeepSeek發布開源推理模型DeepSeek-R1引發市場大模型熱潮,人工智能技術已不再是“未來暢想”,而是成為了企業當前的“頭號議題”。
黃立表示,AI的應用不僅限于個人層面,企業需要將其深入到產品、技術和管理的各個環節。
“現在,高德紅外有十幾個部門都在從事不同的AI應用。比如在紅外熱成像領域,我們通過AI技術實現了更精準的目標識別,降低熱成像儀的噪聲、提高圖像質量,包括利用AI自動識別圖像關鍵目標等。”黃立還提到,高德紅外也嘗試用AI進行企業管理和優化,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作為科技行業從業者,面對新技術的出現,肯定要堅持技術向善,思考如何讓科技更廣泛地為人們生產生活服務,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便捷。”針對AI可能導致的技術鴻溝等問題,黃立提到,“作為個人,更多是要看到大勢、看到趨勢,AI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創造很多新的機遇,應該找好賽道,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要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城市,應繼續發揮在電子信息、互聯網等領域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
苗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培養人工智能杰出新銳企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土壤。這里不僅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還具備雄厚的人才儲備和政策支持優勢。未來,要實現“人工智能+”浪潮的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優化創新生態,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
“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苗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應用場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持續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基礎研究,推動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的突破。
苗偉提到,中興通訊將繼續扎根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公司將以“連接+算力”的核心能力積極賦能不同行業,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社會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苗偉表示,在數字經濟與AI浪潮的背景下,中興通訊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布局,正在為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未來,中興通訊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助力打破信息壁壘,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共同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構建數字中國貢獻力量。同時,他也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AI創新的高地,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正在深刻改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苗偉認為,盡管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但在一些行業中,信息壁壘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尤其是在制造業、醫療、金融等領域。這些信息壁壘不僅限制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阻礙了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打破信息壁壘,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苗偉表示,中興通訊在推動數據要素釋放價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公司在5G、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領域持續創新,為各行業提供高效、安全的數據基礎設施。此外,中興通訊還積極參與數據標準制定和生態建設,推動跨行業、跨領域的數據共享與協同。
苗偉介紹,他去年參與了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專題調研。通過走訪多家科技企業和制造業工廠,他親眼見證了我國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也聽到了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難和訴求。
苗偉表示,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和民生關切領域,今年自己定下了“守正創新,數智賦能”的履職關鍵詞,在法治建設、產業發展、衛生健康、社會治理、區域發展等方面形成了十項建議,希望解決騷擾電話、虛假營銷問題,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審判提效問題,呼吁企業“反內卷”、出海企業良性競爭,完善衛生健康制度、對衛生技術評估進行立法等,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布局協作型機器人 加快人形機器人研發
人形機器人產業近期受到市場關注,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美的集團布局了協作型機器人,自主研發了工業AMR(自動移動機器人),還涉足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領域,未來將加快人形機器人本體的設計和開發。AI技術的應用為美的集團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鐘錚也關注AI相關話題,她希望完善AI視頻法律法規并加強技術審核。此外,今年她還關注內貿信用保險、全民科學健身等多個領域的話題。
發力人形機器人
美的集團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轉型為一家全球化科技集團,建立了ToC與ToB并重發展的業務矩陣。美的集團2017年收購德國庫卡后,便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
鐘錚介紹,收購庫卡后,美的集團基于中國的應用市場,優先發展本土化業務,致力于為中國客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機器人產品。一方面,在共性材料方面,庫卡借助美的集團的產業鏈,將美的在標準化和效率驅動方面的經驗應用于庫卡平臺,通過自主研發關鍵零部件,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美的集團也致力于解決重載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卡脖子”問題,推動垂直領域的整合,目前,美的集團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一些進展。
“目前我們60%以上的產品仍聚焦于工業領域,這是庫卡的優勢。”鐘錚還介紹,“此外,我們還布局了協作型機器人,例如七軸協作機器人,其精度和協作能力更強,已廣泛應用于醫療、工業、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我們還自主研發了工業AMR,這些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表現優異,也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和口碑。”
美的集團也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鐘錚告訴記者,美的集團幾年前就開始進行人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如關節、傳感、控制等。隨著人形機器人應用浪潮的興起,美的集團會加快人形機器人本體的設計和開發,進一步拓展這一產業。
廣泛應用AI
“前年OpenAI發布大模型時,公司就接入了OpenAI的大模型,當前也接入了DeepSeek,并自主開發了一些垂類大模型來解決專業領域的問題。”在采訪中,鐘錚介紹了美的集團在AI上的布局情況。目前,AI在美的集團的各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機器人產業、醫療產業以及辦公場景。比如在智能制造方面,美的集團通過AI技術打造了“factory agent”,相當于為工廠裝上了“大腦”;在機器人產業,美的集團將AI技術與機器人結合,賦予機器人更強的自主操作能力;此外,AI在辦公場景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去年,美的集團通過應用AI技術,節約了約396萬個小時的工時,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盡管AI技術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仍面臨一些挑戰。”鐘錚認為,這些挑戰主要包括技術更新快、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人才短缺三個方面。
今年,她關注到生成式人工智能視頻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她認為,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律法規體系上仍不完善,特別是在界定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以及侵權責任認定、隱私保護標準方面存在空白。
她認為,應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原創版權和隱私保護;利用AI技術審核AI合成的視頻內容,確保視頻傳播內容審核的效率與準確性;加強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懲治,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