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錨定科技金融坐標 為強國建設添翼賦能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列為“五篇大文章”之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在國家戰略的宏大布局中,金融力量如何成為科技創新的“助推器”?作為國有大行,中國銀行如何以科技金融為抓手服務國家戰略?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解碼中國銀行科技金融的實踐路徑與未來藍圖。
“科技金融不僅是業務轉型的突破口,更是踐行金融報國的政治擔當。”葛海蛟表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支持科技型企業超10萬家,科技金融貸款余額達1.91萬億元。未來五年,這家百年大行將為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不少于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以“金融之筆”書寫服務強國戰略的時代答卷。
錨定“國之大者” 扛牢金融報國使命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提法為今年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在葛海蛟看來,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不論是黨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是今年全國兩會,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與支持一以貫之。這也對金融機構更好扛起責任擔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結合科技企業的發展特點,實現從‘看過去’到‘看未來’的理念轉變,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前提。”葛海蛟表示,中國銀行將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持續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把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理念化作扎扎實實的經營實踐,把服務中小企業落到實處、細處。
今年1月,中國銀行發布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將以服務“人工智能+”產業鏈為切入點,健全科技金融多層次服務,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未來五年(2025年至2029年)為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各類主體提供不少于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債合計不低于3000億元。
在葛海蛟看來,當前,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被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工具,科技金融成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實體經濟血脈作用,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科技創新培育增長新動能,有力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國有大行,中國銀行堅持將自身改革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持續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發展機遇,堅定走“專業化、智能化、差異化”道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支持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授信余額6034億元,授信戶數4.17萬戶,授信覆蓋率28.56%。
解碼創新實踐 構建科技金融“四梁八柱”
國產大飛機C919翱翔藍天、智算中心建設落地、“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是中國銀行科技金融實踐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中國銀行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搭建起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集團統籌層面,在執行委員會下設置科技金融委員會,推動全行構建與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組織架構層面,在總行及24家一級分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系統提升科技金融領域服務能力;機制建設層面,先后制定“十四五”科技金融規劃、科技金融行動方案、因地制宜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導意見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持續升級完善科技金融專屬服務模式。
“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既要把握共性,又要突出個性。”葛海蛟表示,“我們積極統籌集團資源,不斷加大貸款投放與綜合服務力度,同時有效發揮集團綜合化經營特色,用好用實‘股、貸、債、保、租’等產品服務體系,有力打造科技金融立體化矩陣,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從而動態、全面、多維地滿足科技企業的金融需求。”
針對初創期企業股權融資需求旺盛的特點,中國銀行推進籌設科創母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在重點城市快速布局;同時,積極落實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擴大試點等系列政策。針對成長期企業可擔保資產缺乏、現金流不穩定的特點以及融資需求,中國銀行與科技部合作,以創新積分制指標體系為基礎,推出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積分貸”模型。
“科技金融不是銀行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共奏的‘交響樂’,必須搭建生態平臺,讓資本、技術、市場高效對接。”葛海蛟說。中國銀行積極培育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制定科創生態伙伴計劃實施方案,在加強集團內行司協同的基礎上,發揮客戶基礎優勢,引入外部資源,匯聚政府單位、投資機構、產業龍頭、行業協會、高校院所等科創生態各方力量。目前,科創伙伴計劃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南京、蘇州等11個地區陸續開展系列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葛海蛟表示,中國銀行長期關注初創期企業和成長期企業的金融需求。以“杭州六小龍”為例,中國銀行授信覆蓋率列所有金融機構首位。“我們將繼續推動中銀科創伙伴計劃走深走實,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等綜合化全周期金融服務,切實推動‘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伴隨科技企業一路成長、發展壯大。”
護航企業出海 角逐全球科技金融新賽道
葛海蛟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內外形勢不斷變化,經濟社會加快轉型發展,金融機構面臨新挑戰新任務。
關于下一階段科技金融的發展規劃,他表示,未來三至五年,中國銀行將圍繞重點領域及地區,在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服務企業出海等方面進行重點布局,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助力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走出國門,開啟國際化發展之路。中國制造、中國智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融入并影響著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資銀行和跨境金融服務主渠道銀行,中國銀行在夯實國內布局的同時,依托覆蓋境外64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服務網絡,逐漸將科技金融的觸角伸向全球。
葛海蛟介紹,近年來,中國銀行致力于全面提升全球布局能力,持續完善境外機構區域化和集約化發展機制建設,打造機構協同發展合力;同時,進一步落實境外機構“一行一策”發展策略,深耕細作海外市場,強化融合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依托更多元的產品服務體系,為“走出去”科技企業保駕護航。
“我們將持續鞏固擴大全球化發展優勢,努力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有跨境發展需求的科技企業提供‘一點接入、全球響應’的綜合服務方案,助力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努力當好服務實體經濟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力軍與排頭兵。”葛海蛟表示。
從助力“大國重器”突破技術壁壘,到賦能“小微創新”激活縣域經濟;從深耕本土構建產業生態,到鏈接全球提升國際話語權……中國銀行的科技金融實踐,彰顯了國有大行服務國家戰略的政治自覺與歷史擔當。正如葛海蛟所言:“中國銀行將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全國兩會精神,扛牢職責使命,全力為黨分憂、為國盡責,堅定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