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林罡:多管齊下 助力區域性銀行破局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銀行業最具增長潛力的戰略賽道之一。然而,相較于全國性銀行,區域性銀行在資金成本、科技投入、數據資源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劣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林罡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區域性銀行可立足本地產業稟賦,通過“垂直化+場景化”服務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通過與政府、銀行、擔保、創投等多方力量聯動,打造“風險共擔-生態嵌入-價值共享”的閉環體系;建立適配科創企業長周期、高風險特質的“容忍周期+動態評估”長效機制,加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立足本地產業稟賦
林罡認為,面對科技金融的價格競爭,區域性銀行需立足本地產業稟賦,通過“垂直化+場景化”服務構建競爭壁壘。
“區域性銀行需要聚焦垂直領域設計差異化產品。”林罡說,例如區域性銀行可以結合本地科技產業集群特征,圍繞產業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需求,設計“鏈主+配套”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開發定制化供應鏈金融產品,通過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質押等工具盤活企業流動資產,緩解賬期錯配壓力。
在林罡看來,區域性銀行具有決策層級少的優勢,可以構建科技企業專屬服務通道,縮短審批鏈條,對研發投入、專利儲備等核心指標快速評估,從而對企業需求做出敏捷響應。
設計投貸聯動閉環模式
相較于全國性銀行,區域性銀行在科技投入、數據資源和人才儲備上存在短板。林罡認為,區域性銀行可以整合政府、銀行、擔保、創投等資源,形成“風險共擔-生態嵌入-價值共享”的閉環體系。
首先是構建多層次風險共擔機制。“區域性銀行可聯合地方政府設立產業專項風險補償基金,明確銀行、政府、擔保機構的分擔比例,依托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信貸規模;引入保險機構研發中斷險等產品,將技術風險轉移至專業機構;建立跨區域銀行聯盟開展聯合授信,通過銀團貸款分散單一機構風險。”林罡說。
其次是設計投貸聯動閉環模式。林罡認為,區域性銀行可以與頭部創投機構建立“跟貸跟投”機制,對創投已注資企業實施“投資機構盡調互認+銀行信貸快速審批”流程。同時搭建投貸聯動數字化管理平臺,整合創投機構項目庫、銀行風控模型及企業動態數據,實現“投前評估-貸中監測-投后退出”全流程閉環。
建立“容忍周期+動態評估”長效機制
林罡認為,針對科技型企業高風險、長周期的特征,區域性銀行可以強化對科技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的精準支持,建立“容忍周期+動態評估”的長效機制,加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區域性銀行可以設置科技金融專項考核指標,引導分支機構更加注重科技金融業務的拓展和創新;通過延長貸款質量觀察期,更準確地評估信貸風險;鼓勵銀行分支機構從長遠角度規劃業務發展,而非單純追求短期收益。”林罡說。
區域性銀行需要根據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提供與之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于初創期企業,銀行主要提供信用貸、期權貸等產品,以滿足其在資金短缺、抵押物不足情況下的融資需求;對于成長期企業,因其業務規模擴大和資金需求增加,銀行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對于成熟期企業,銀行則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投資銀行、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實現穩健經營。”林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