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綠色投資已成排名居前的經濟增長新動能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3月20日在中國證券報主辦的綠色金融驅動全球低碳變革論壇上表示,綠色創新帶動大量綠色投資,已成為現階段和今后一個時期排名居前的投資、創新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過去長時間內,人們把環保、減碳與增長看成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關系,現在已經轉變為相互促進和共贏的關系。”劉世錦說,低碳綠色產業發展已成為全球疫情后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劉世錦談及兩個概念,即內生性綠色技術和修補性治理技術。在他看來,內生性綠色技術更具有優勢,包括技術進步速度快、潛力大;規模效應帶動成本降幅明顯;產業鏈和其他配套條件較好,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抗沖擊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創新主體,創新活力強,反應速度快。
劉世錦說:“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要重視識別并區分修補性治理技術和內生性綠色技術,防止‘假轉型’。更多地支持內生性綠色技術,有利于實質性促進創新,防控風險,降低成本,加快綠色轉型進程。”
穩定目標和預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前提。劉世錦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不僅是坐而論道,而且,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數以萬億計的研發和產業投資已投下去了。如果長期目標動搖或后退甚至放棄,那么,受到影響的不僅是理念和價值觀問題,更是巨大的利益問題。
“由于創新大幅度降低新技術成本,因此,即使沒有氣候問題,新技術和產業的替代也是合算的。如果再考慮到能源安全問題,那么,這種替代就更為必要了。”劉世錦說。
此外,關于如何使有關部門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等問題,劉世錦表示,有關部門應堅持“雙碳”目標不動搖,穩定綠色轉型和發展長期預期。適時推出各級政府減碳量化目標,普遍推廣碳賬戶和碳核算,形成全面嚴格的減碳責任機制。系統搜集并及時發布新能源產業投資、生產、消費等方面的信息,幫助投資者、生產者、消費者做出正確決策。進一步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防止扭曲要素價格的“逐底競爭”,形成有利于國內國際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