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標數據入手讀懂中國經濟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顯著而深刻的變化,通過積極改變增長模式,提升增長質量,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妥善地推動低端產能過剩、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解決。經濟結構迎來了顯著的優化,發展可持續性增強,呈現出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良好局面。
研判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強化對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則要更為深入地洞察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包括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存在的“堵點”“斷點”,以及為了有效打通國民經濟循環進行的針對性政策部署。
而要更好地洞察經濟發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何影響就業、收入以及物價,就需要熟悉常用的經濟指標,了解中國經濟增長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周期特征,還要基于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經濟增長動力演變、各國經濟增長具體經驗,找出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邏輯以及結構變化。
由國家經濟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趙碩剛所著的《讀懂中國經濟》一書,系統梳理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周期表現和長期趨勢,解析了常見的經濟指標、分析工具,有助于讀者加深對中國經濟的理解。
書中對中國經濟供給側三大產業進行了闡述。第一產業(農林牧漁)雖然在現代經濟中所占比重不高,但與生存安全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密切相關,此外因涉及棉花、油料等部分工業行業的原料,所以對于第二產業的發展也會產生突出影響。第二產業包含采礦業、制造業、電熱燃水生產供應業三個門類的工業,占比最高,反映出我國的物質財富創造能力。書中解析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以及產能利用率、工業經濟效益指標、實物量指標等指標,指出我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整體已接近國際合理標準,經營效益進一步改善。作者還分析了建筑業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增長值等指標的密切關系。第三產業則包括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教育業、文化娛樂業等。
與第二產業關聯(部分與第三產業相關)的周期,首先是創新周期。我國“十四五”階段,虛擬現實設備、5G、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智能家居和電視等領域將保持持續較快增長,這也將連帶推動關聯產業的創新發展。其次是房地產周期。近年來,我國房地產調控進入“因城施策”階段,投資和房價波動減緩。第三是設備投資周期。2008年以后,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出臺了行業振興計劃,工業范疇內許多細分產業都從中獲得了更新改造設備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這也是我國工業企業近年來保持較穩定盈利能力的關鍵。第四是庫存周期。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復工復產后市場需求恢復,企業普遍加快補庫存的速度,帶動工業品和原材料價格迅速反彈,鋼鐵、有色、化工等行業企業盈利規模提升,這為部分企業的股價上漲提供了支撐。第五是金融周期。作者指出,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對于金融周期的感知最為明顯。2020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升級“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舉措。
在討論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駕馬車”組成的需求側時,作者指出,受疫情影響,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受線上消費的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疫情影響下,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發生轉變的是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
書中指出,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速的高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三次經濟增速的高峰都是全要素生產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因此,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速逐漸換擋減速,三大要素的增長均有所放緩,隨著人口紅利釋放的增長動能減弱,未來經濟增長仍有待于繼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應當繼續發揮并強化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稟賦優勢。書中指出,我國研發人員數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后,持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還在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積極吸納海外人才,吸引留學生以及各類專項人才回流。
從資本要素角度來看,我國資本要素已從短缺變為寬裕,隨著勞動力以及各種資源環境成本的上升,傳統行業資本回報率明顯下降,這些都有益于社會資金流入更可能促進要素集約利用的技術密集型行業。
當前,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很大一部分仍是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龍頭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掌控標準和關鍵零部件、設備。我國在這些行業還存在關鍵零部件和設備依賴于進口等問題,因此正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從金融支持等方面鼓勵企業和研發機構攻克技術難關,支持企業做強做優。
本書認為,未來我國股市市值的行業分布將沿著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轉變,即隨著消費升級、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消費、電子信息、醫療保健行業未來將表現出更高的成長性,市值占比也有望進一步上升,而傳統的工業、材料等行業的市值占比將顯著下降。隨著居民生活期望值和購買力的提高,公用事業、房地產占比有望保持相對穩定。
書中還從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變化分析指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大,消費需求將繼續體現向服務消費和品質消費升級,大眾餐飲、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服務業企業的成長性會表現得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