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發含“權”產品 理財資金入市暖流涌動
“通過內嵌權益類資產,打開產品收益空間,具有必要性和性價比,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一位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部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伴隨著市場回暖及政策釋放鼓勵信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力布局權益類投資,特別是在探索含有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上更進一步,含“權”產品發行量增多。雖然多數此類產品仍是以固收類資產作為主要底層資產,但顯著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配置,兼具了估值穩定及收益彈性。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加大布局權益投資,可提高資產配置的多樣性和投資效率,帶動銀行理財業務進一步創新發展,豐富產品體系,擴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區間,滿足不同風險收益偏好投資者需求,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相對穩定的收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理財公司的投研體系建設、權益市場研究及市場把握能力至關重要。
含“權”產品發行升溫
近期,銀行理財市場權益投資重新涌動起暖流。
業內人士認為,前兩年在市場波動、“破凈潮”沖擊下,權益類理財產品隨行就市,發行量收縮。2024年以來,由于市場回升向好以及相關政策鼓勵等多重因素的推動,理財公司目光再次聚焦布局權益類資產,固收打底但含有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發行迎來一波熱潮,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廣泛推薦含“權”產品。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理財公司共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含權理財產品近60只。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成功發行了多款含“權”產品,傳遞了理財公司加大權益布局的信號。
農銀理財5月7日成立的“農銀理財農銀同心·靈瓏價值精選第40期理財產品”,募集規模6300多萬元,滿足投資運作條件。產品資料顯示,其業績基準為3.40%-4.80%,主要投資貨幣市場工具、債券等,根據市場情況配置權益資產等,債券、非標準化債權等資產占比50%-80%,股票占比20%-30%,杠桿比例110%。
光大理財3月12日成立的“陽光橙安盈樂享日開(180天最低持有)”也顯示,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以及具有類固定收益屬性的權益類資產。此外,該公司還于2月成立了兩款“陽光橙安盈”系列產品,均為可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混合理財產品。
招銀理財日前透露,公司通過“固收+少量權益”倉位,陸續推出“價值+、紅利+、量化+、結構+、債券+、全球+、黃金+、多元+”等八大系列含權產品線,總規模達2000余億元。
記者梳理多只類似產品發現,貨幣市場工具、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仍是此類產品的“基本盤”,股票(含優先股)、證券投資基金、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或計劃等權益類資產成為收益增強的主要貢獻者。部分產品還適當參與以對沖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布局含“權”產品,更多地加入了泛權益的資產,如通常具備正現金流、波動相對較小的優先股、轉債、公募REITs、紅利低波等資產。
不僅僅是新發產品加速,存續的含“權”產品業績表現也不俗。招商證券數據顯示,理財公司存續的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年初至4月15日,平均收益率分別為0.88%、1.1%,較3月末分別回升約0.3個、1.5個百分點。
積極挖掘權益投資機會
中國理財網顯示,截至5月7日,理財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狀態的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有近1300只。不過,從絕對規模來看,銀行理財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份額幾乎可以用“小微”來形容。《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5.8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34%;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加在一起還不足4%。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記者,從2023年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分布看,主要是以固收類資產為主,債券類、現金及銀行存款及非標準債權類資產占比接近九成;而權益類資產的投資規模占比相對較低,不到3.0%。從近幾年情況看,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占比上升明顯,權益類及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占比放緩明顯。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霞表示,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4月末,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400億元,股份行理財公司存續規模占比超過56%,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及股份行理財公司合計存續規模占比超過80%。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較低,銀行理財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不高。
這也意味著,含“權”理財產品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底以來,理財公司便在權益市場有加大布局的動作。近期,新“國九條”的出臺,更為理財公司布局權益投資帶來新機遇。新“國九條”提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銀行理財來說,這意味著產品端可配置更多優質資產,提高資產配置的多樣性和投資效率。而在理財資金入市方面,國有大行及股份行理財公司也將扮演主要角色,引領銀行理財業務進一步創新發展,擴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區間,滿足投資者對高收益產品的需求。
某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前理財公司投資權益資產,“主要是投資公募基金,部分同業也自己下場買股票。”
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日前在該行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華夏理財積極探索權益類投資機會,在保證收益底線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優先股、可轉債等兼具收益優勢和估值穩定的權益資產策略。下一步,華夏理財將加大權益市場研究,緊盯權益市場動態,以做好五篇大文章為抓手,加大科技創新、綠色主題等權益基金配置,多維度持續發力,探索布局相對收益目標理財產品,滿足不同投資者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需求。
多方發力補短板
既要實現相對穩健的收益率,又要盡力尋求更高的收益率。這對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資管新規出臺后,大家都說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和各種資管公司同臺競技,但在權益投資這塊,銀行理財的劣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位理財投研人士告訴記者。“雖然說不少理財公司都配備了專門的權益市場投研團隊,但整體來看銀行理財公司在權益類投資這塊的投研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普益標準相關人士稱,理財公司受到自身投研能力限制,主動管理能力較弱,在權益類資產中獲取相對穩健收益存在困難;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相對較低,大部分投資者對“+權益”產品的波動和風險容忍程度有限。
對于權益投資能力短板,李霞表示:“理財公司應加強自身投研能力,以支撐權益投資,還應加強權益類產品的創新設計。此外,也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合理引導投資者做價值投資及長期投資。”
周茂華表示,高收益伴隨高風險,一般來說,含權益類資產理財產品,有助于提升理財產品收益,有助于豐富理財產品體系,以更好滿足投資多元化理財需求,但相應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整體也會有所提升。
“對于理財公司而言,主要在豐富產品體系,滿足不同風險收益偏好投資者需求同時,盡量降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相對穩定的收益,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客觀上要求理財機構加強投研體系建設,增強權益市場研究及市場把握能力。”周茂華說。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股票投研隊伍的建設和產品布局,沿著長期穩健的定位和目標,不斷提升相匹配的投資能力。”招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說。
“由于權益類、偏股混合類產品的風險較高,而目前銀行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仍較低,對相關產品接受程度可能還需要提高,也是在需求端制約銀行理財探索布局權益產品的因素之一。”
“含權類產品結構很難兼顧最低收益與收益彈性,因此管理人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促進投資者降低保底預期乃至接受一定程度的虧損預期。”前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部人士說。
多位銀行理財人士還表示,由于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R4及以上(高風險)產品需柜臺面簽,存在一定不便,對理財公司發展權益業務帶來一定掣肘,因此建議監管評估適度放寬R4及以上理財產品首次購買需臨柜面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