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持續聚焦“硬科技”
進入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后,創投公司“掌門人”如何看待新的時代機遇?經濟低迷時期,怎樣積蓄向上動能?哪些行業將持續釋放潛力?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十三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說:“不出意外,未來15年,中國GDP還會增長100萬億元,這100萬億元一定是科技創新帶來的,包括算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清科集團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創投行業堅定地聚焦投資科技創新,創投的目光從幾年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模式創新全面轉向“硬科技”。
據統計,當下,“專精特新”企業正持續獲得VC/PE加持,2023年前三季度共發生1449起投資事件,吸納投資金額1419.36億元,分別占市場總案例數及金額的30.4%和28.0%。半導體、電子設備、IT投資量占到全行業的近三分之二。獲得大額投資的企業也多數分布在半導體、汽車、生物技術、清潔技術等領域。
資本涌向硬科技,讓創新和新技術落地速度加快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
“從科技投資角度看,這兩年,新興產業的成熟周期大幅縮短,一個新產業從技術興起到商業成熟再到產能過剩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電池等產業都是如此。考驗投資人對于產業化時間節點和出手時機的判斷。”聯想創投集團總裁、管理合伙人賀志強說。
多位創投負責人表示,今年看到的最大機會是人工智能和“出海”。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說:“從技術和模式兩方面看,技術方面,2023年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投資方向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這個大的領域從長期看會改變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今年,啟明在這一領域投資了若干家企業。”
賀志強亦表示,今年比較熱的賽道有兩個,一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二是機器人。“我們非常看好人機協同,已經開始投資人形機器人,但用什么技術路徑去實現,學術界和產業界尚未達成共識,對投資人來說機會和挑戰并存。”
至于創投為何會關注“出海”模式,有創投負責人提到,今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毫無懸念地超過日本躍升全球第一,受到全球矚目,標志著中國商品、中國企業的新全球化時代來臨。
從產品出海到產業鏈出海再到企業全球化布局,像這樣的出海案例越來越多,覆蓋各類制造、服務行業,出海的定向突破、能級提升和商業價值成為這些投資家的共識。
“一個特別令人振奮的模式,就是中國的產品在走向世界,這個趨勢雖然一直都在發生,但最近一兩年從量變邁向了質變。”鄺子平說,比如在醫療健康行業,國產創新藥企的對外授權數量已經超過了許可引入數量。在其他行業,中國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產品走向了世界,他們的成功不是只靠“價廉物美”,而是在國際舞臺上已擁有強有力的競爭力,這是未來非常值得深耕的領域。
賀志強說,中國移動機器人在全球已處于領先位置,“我們投資的很多機器人公司與聯想業務部門合作,一同出海服務海外客戶,營業額和利潤增長特別快”。
高瓴創始合伙人李良表示,高瓴投資的一家電動自行車公司,今年在歐洲市場發展非常好,從產品定義、供應鏈管理能力、軟件迭代,穩扎穩打。“從這個角度,我非常看好中國供應鏈創新以及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走向全球。”
據了解,五年前,創業者的目標往往是要做到中國市場第一,而今,“出海”已是幾乎所有創業者和早期團隊從成立之初就會考慮的問題。
零一創投管理合伙人余璐介紹說,前幾年,很多項目“出海”時選擇的目的地大多是東南亞地區,這幾年,大家更多選擇的是支付能力更強的國家,比如歐美、中東等,以便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險峰長青管理合伙人趙陽表示,對中國企業來說,出海已是必修課,是企業走出白熱化競爭的一個最重要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