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勢筑基 創新致遠——新華網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合作伙伴共創會暨AI創新與社會治理思客會在京召開
新華網北京3月22日電(丁峰 肖寒 徐曼曼)3月21日,由新華網主辦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合作伙伴共創會暨AI創新與社會治理思客會”在京召開。新華網作為互聯網新聞傳播的國家隊、主力軍,積極擁抱AI新浪潮,搶抓戰略新機遇,攜手政產學研用各界精英,共同探討AI技術前沿新趨勢,構建開放、協同、共贏的AI生態體系。會上發布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2025首批生態共創產品,通過探索產業落地與生態共建新路徑,開創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思想激蕩,共譜AI創新樂章
在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與產業融合持續深化的戰略機遇期,與會嘉賓的真知灼見匯聚成推動智能時代發展的澎湃動力。
新華網黨委書記、董事長儲學軍致辭
新華網黨委書記、董事長儲學軍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影響。新華網積極探索AI在內容生產中的創新應用,借助AI采編助手及生成式AI工具打造創新型新聞產品,未來將通過AI智能體拓展信息服務入口,利用AI技術為受眾帶來全新體驗,并深化“AI+媒體+產業”融合,拓展傳播業態新圖景。儲學軍表示,新華網將加快推進數智化戰略轉型,聯合生態伙伴開展“新華智腦”“新華智連”“新華智安”三大共創計劃,構建開放、協同、共贏的AI生態體系,攜手合作伙伴共繪人工智能應用新藍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潤生作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潤生深入闡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強調其在科學領域的重要性。他指出,2024年諾貝爾雙獎首授AI領域,凸顯其廣泛影響力。大模型作為AI發展重要平臺,基于復雜神經網絡與語言統計建模理論,經transform技術推動,在生物醫藥等多領域應用成果顯著。大模型規模擴大后涌現新現象,引發AI能否超越人類智能的討論。對比人腦與AI,人腦神經元千億量級,能耗僅20-30瓦,且高度活動時能耗僅增5%,遠超大型AI系統。他提出,應促進AI與人類智能協同發展,推動技術與社會共同進步。
中國移動原董事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原會長王建宙作主旨報告
“人工智能與通信網絡深度融合將成為6G時代重要特征。”中國移動原董事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原會長王建宙強調,通信業可借鑒DeepSeek大模型與成本控制的成功經驗,重新定義移動終端,推動AI智能體及手機端側大模型應用。他建議構建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借鑒移動互聯網合作共生模式,并關注信息通信業可持續發展,將節能減排納入企業評價,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釋放新質生產力發展潛能。
新華網總裁申江嬰主持大會
2025年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節點,正加速重構全球產業格局。新華網總裁申江嬰在主持大會時表示,新華網作為互聯網傳播國家隊與新型數智化文化企業,始終踐行“守正創新、引領未來”使命。在AI深度重構生產力與治理體系的當下,新華網既要做AI技術創新的見證者與傳播者,也要做AI生態建設和治理體系的參與者。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作特邀致辭
AI技術正從“數字世界的智慧大腦”向“物理世界的重構之手”演進,在媒體、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展現廣闊應用前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表示,GSMA與新華網在推動行業融合、構建開放生態方面合作基礎深厚,期待通過Open Gateway標準化API及5G新通話技術,加強AI在智慧媒體、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應用。
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作特別致辭
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表示,人工智能是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我國通過夯實技術底座、推動“人工智能+”、完善產業環境、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他呼吁深化合作,形成發展新動能,鞏固全球競爭優勢。
全球云網寬帶產業協會(WBBA)執委會主席、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志勇作主旨演講
全球云網寬帶產業協會(WBBA)執委會主席、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志勇表示,通過打造全球首個50萬兆寬帶網絡、布局國際傳輸網絡、構建萬億基礎設施等措施,中國電信向智能演進云網操作系統,并聯合合作伙伴推動工業大模型等應用,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化平臺發展。
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夏立雪作主旨演講
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夏立雪指出,算力是AI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要努力打造算力樞紐,實現AI生態閉環,推動算力、算法、芯片自主超越,降低大模型成本,讓AI如同水電煤一般為千行百業注入新質生產力。
杭州神蹤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肅杰作主旨演講
杭州神蹤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肅杰表示,高校是硬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之一,但實現成功的產業轉化還需要突破“需求適配、生態協同、政策共振”三重維度。他以腦機接口的研發為例,系統闡釋了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的創新范式。
共筑AI創新生態,“硬核科技”驅動行業數智化轉型
與會嘉賓共同啟動“新華網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合作伙伴共創會暨AI創新與社會治理思客會”
會上發布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通過數據要素、智算統籌、應用使能、安全治理四大核心架構,為政企用戶提供從數據到應用的全鏈路賦能。
新華網副總裁張芮寧發布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
新華網副總裁張芮寧介紹了“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四大核心能力:“數據要素底座”借助可信數據空間、可信知識聯邦,保障數據主權零風險流轉,實現跨領域跨組織知識對齊,協同推理提升全產業鏈數智化效能;“智算統籌底座”高性能彈性算力包模式,為客戶提供隨需所用的普惠算力;國產開源模型訓推一體化云服務,一鍵開啟AI業務賦能;“應用使能底座”提供面向場景的一站式模型及智能體開發平臺,助力企業快速搭建場景化應用,并依托新華網信創智算一體機實現安全可信交付;“安全治理底座”踐行“以AI守護AI,用大模型對抗大模型”理念,從非公開語料資源版權運營、AIGC內容版權規范治理、大模型內容安全與模型安全管理三方面,提供跨模態語料數據價值觀對齊,代碼智能審核、模型對抗訓練、模型防御蒸餾,提示詞防攻擊、輸出內容安全審核。守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基于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現場發布了系列生態創新產品。
新華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底座2025首批生態共創產品發布
新華網技術總監、新華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發布“全場景可信AI解決方案”,聚焦政務媒體自主可控需求。該方案以國產開源大模型DeepSeek、千問為核心引擎,適配政策分析、多模態內容生成等場景,通過聯邦學習保障數據主權,結合對抗訓練與雙引擎審核機制,實現從數據采集到內容輸出的全流程可信管控。目前已在某省級政務平臺落地,支撐智能公文生成、輿情預警等場景,未來將深化多模型協同能力,為智慧政務筑牢安全防線。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任燚發布新華網信創智算一體機矩陣,首批推出包括提供通用智算能力的“新華AI大模型雙引擎國產化一體機”和三款特色一體機。“新華AI大模型雙引擎國產化一體機”做到分鐘級私有化部署,大模型開箱即用,AI業務賦能一鍵開啟。“內容安全智算一體機”內置新華網AIGC-Safe平臺內容安全審核、AI生成檢測、深度偽造檢測三項核心能力,覆蓋AIGC內容標識、虛假內容檢測等場景。“智學·教學實訓一體機”解決了當前人工智能教學與產業脫節的痛點,提供大語言模型實訓教學解決方案。“BlackEye跨模態算力一體機”搭載的多模態視聽大模型基于傳媒專業領域的視頻語料訓練,輔助實現多模態內容創作。未來,新華網將聯合更多專業合作伙伴,構筑更加完善的信創智算一體機矩陣生態。
新華智云副總裁余靖靜發布“浙江文學館AI智能體”,依托百萬冊文獻數據與知識圖譜,支持知識問答、展館導覽及個性化游線設計,已服務全國28家文學館。該智能體通過方言播報與虛擬形象互動,實現"千人千面"的文化服務,未來將拓展至非遺傳承領域。其團隊在三星堆文化、醒獅文化等場景中,通過AI主播方言講解實現超百萬級用戶互動。
中科聞歌副總裁王一剛展示“優雅多模態大模型”在國際傳播中的應用,支持10余種主流語種互譯與30余個小語種覆蓋,可動態解析圖文、音視頻內容,并生成多語種視頻腳本。該模型已賦能全球稿件分析,實現多語種視頻自動生成,顯著增強國際傳播效能。
微醫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徐紅霞分享人工智能總醫院實踐,這是新華網與微醫共同構建并推廣的區域健共體引擎,由天津273家基層醫療機構共建“數字健共體”,通過AI醫生、藥師系統實現“防篩診治管康”全流程賦能。AI健管師可批量管理2000名患者,人效提升4倍;臨床大模型結合患者健康畫像生成個性化診療方案,助力基層醫療資源均衡化。
南京艾穆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徐戍雄發布“山海中國數字直播系統”,集成新華網大模型與知識庫,支持AI主播用方言講解三星堆文化、粵語演繹醒獅文化,甚至“復活”歷史人物進行跨時空對話。在浙江畬族村落,AI主播以方言講述非遺故事吸引超百萬年輕觀眾;在岳陽樓景區,虛擬"范仲淹"與游客實時對答,讓傳統文化“活”在數字時代。
在簽約環節,新華網攜手新疆交投中新數科、聯通數智、海量云、當虹科技、平治信息、粵十機器人等先鋒企業共同開啟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賦能新篇章。這一系列合作以“數實融合”為核心,整合了算力基建、數據要素與智能應用全鏈條,旨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與全面發展。
新華網與深信服、阿里云、拓爾思、騰訊云、中科大、元石科技等先鋒企業及機構簽約合作。各方將充分利用各自優勢能力,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建立安全規范的數據共享機制,開展人才交流活動,共同投入研發力量,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算法及應用技術,發揮技術創新支撐能力和引領作用,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業務場景的結合,聯合打造人工智能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
新華網攜手交叉信息核心研究院(清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港城市空中交通研究院、北京零重力實驗室、元聚變(830999)等,正式啟動低空經濟高價值數據創新中心項目簽約。此外,新華網“星火行動”與創業黑馬集團進行了天啟政務大模型簽約。
未來已來,對話激蕩產業變革新思維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產業轉型發展的歷史性交匯期,人工智能作為核心驅動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格局,推動社會進步。在當天舉辦的“AI創新與社會治理思客會”圓桌對話中,產學研各界專家共探智能時代的新機遇。
現場舉辦的第一場“思客對話”以“AI驅動產業創新”為主題,張芮寧主持對話。中電科金倉(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宋瑞,浙江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褚如輝,光源資本創始人、CEO,光源創新基金創始合伙人鄭烜樂,杭州當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彥龍,飛諾門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沈寓實,新疆交通建設股份集團西南經濟總部副總經理、中新數字科技(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河,北京粵十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北京九章云極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尚明棟、鼎捷數智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大陸區COO劉波等嘉賓,就AI基礎設施、算力中心、視頻技術、高校成果轉化、數據庫技術、AI賽道投資、網絡架構、機器人技術、企業管理數智化等多個話題展開討論。
第二場“思客對話”以“AI重塑行業新生態”為主題,新華網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經理陳華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學軍,聯通數據智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智慧足跡公司總經理李振軍,中國移動咪咕音樂公司總經理朱泓,中電信人工智能公司副總經理魏文博,阿里云智能集團研究院院長穆飛,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新,杭州平治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潘愛斌等嘉賓,圍繞AI對各行各業生態的重塑、企業部署生成式AI面臨的挑戰及應對、AI應用的技術突破與倫理約束等多個領域展開討論。
當前,人工智能作為科技的前沿領域,已在各行各業展現著強大的應用潛力,它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更是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展望未來,新華網將繼續攜手各方伙伴,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生態共建為紐帶,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開創智能時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