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杠桿伴生風險,上市公司實控人、股東們對此并非毫無警惕。實際上,早在今年初,就已有上市公司大股東、負責人預感到了問題。一位上市公司負責人向上證報記者表示:“今年初,我們就開始提醒主要股東要主動降杠桿,目前正一步步降到安全線內,目的就是消除股票質押平倉隱患。”
從最新公告看,以開元股份為代表的部分上市公司及其實控人、股東們已意識到了高杠桿問題,變現部分資產,籌措并調配資金,進行“主動降杠桿”。
“主動降杠桿”案例增多
以開元股份為例,6月底,公司公告稱,第一大股東的一致行動人羅旭東解除質押8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36%。這是一次提前解除質押,其質押起始日期為2017年11月。
最新公告顯示,截至6月末,羅旭東持有約4000萬股開元股份,占總股本的11.79%,累計質押約1829萬股,占其所持股份的45.68%,占開元股份總股本的5.39%。相比一季度末逾3100萬股的質押規模,目前,羅旭東質押股份數縮減了約1200萬股。
一季報顯示,羅建文、羅旭東、羅華東分別持股15.90%、12.70%、3.20%,為開元股份實際控制人。其中,羅建文的質押比例僅在20%左右。
“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業務發展沒問題,股東就會有底氣。”開元股份相關人士向上證報記者表示。2017年年報顯示,開元股份的“儀器儀表+教育”雙主業發展良好,全年營收近10億元,增長187.6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約1.54億元,增幅4203.28%。正是在有利的經營狀況下,“大股東解除大部分質押,降低杠桿比例與風險,相當于排除了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對上市公司也是好事。”開元股份上述人士稱。
不止大股東,開元股份其他股東也在積極降杠桿。“我們也提醒其余股東降低杠桿,有的已經降了不少,正在努力進一步降低。”
記者注意到,去年年末,開元股份股價在20元/股上方(前復權,下同),經歷今年的市場波動后,最新股價為13.42元/股。顯然,股東提前解除部分質押及時降低杠桿,使開元股份股價壓力明顯減小。
除開元股份外,不少上市公司的股東近期也選擇提前解押。如銀泰資源主要股東程少良將其質押給廣發證券的4230萬股于6月11日辦理解除質押手續。該筆質押的起始日期為6月5日,到期日為2019年6月5日。類似案例還有拉芳家化,其控股股東吳桂謙5月29日質押給海通證券的611萬股已在6月15日解除質押,而該筆質押本應在2020年3月27日到期。
據統計,近兩周(6月18日至6月29日),上市公司大股東解除股權質押(且不再新質押)的公告密集發布,共有150余家,上月同期則是130家左右,去年同期僅為110多家,環比同比皆呈上升之勢。
有助于防范“兩類風險”
解除質押案例增多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對此,有券商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在去杠桿的大趨勢下,部分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已意識到風險所在,開始主動通過提前解押降低杠桿,控制風險。這或許也從側面反映出相當部分股東的現金流沒有問題。
從過往案例看,當上市公司股價處于質押預警線以下時,上市公司股東采取的措施大致包括補充質押、解除質押以及要求停牌等。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對質押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股東來說,在當下的市況,補充質押僅是延緩手段,并不是降低風險的最有效途徑,要求停牌則不排除將陷入更被動的局面。解除質押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主動降杠桿,一方面可防范極端行情下股價下跌帶來的平倉風險,一方面也可應對來自機構的變數,如券商等收縮股權質押業務規模帶來的沖擊。”一位上市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業務已在逐漸被收緊。今年初,證券業協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參與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風險管理指引》并實施。券商已相應地開始收緊股票質押業務。某券商從事股票質押業務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指引出來后,很多資金渠道都收緊了,現在(質押)的確不好做了,監管環境擺在那里,另外我們也擔心平倉風險的發生。”
該人士進一步透露:“相比以往,現在對于新的質押項目,除了融資利率可能更高,我們也會更關注標的上市公司的質地、流動性、業績、成長指標等,要求比原來嚴很多。”
正是基于上述變化,上市公司股東降杠桿似乎正在形成趨勢。對此,有市場人士表示,“總的來說,上市公司大股東籌措資金,清理變現部分資產,主動降低股票質押比例,都是降低風險的方式。當前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主動解除部分質押,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不過,市場對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必過于擔心。近期,滬深交易所均公開表示股票質押業務風險總體可控。6月26日,上交所表示,滬市股票質押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181%,股票質押總市值占滬市總市值的3%,其中,低于平倉線的股票質押市值在滬市總市值中的占比不到0.2%。深交所則稱,深市股票質押平均(按質押市值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