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有141家上市公司完成定增,去年同期有226家;定增募資金額3289.56億元,與去年上半年的4120.67億元比較,下滑20%。
聯訊證券分析師彭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2月份證監會出臺再融資新規后,定增市場供給萎縮,5月份的減持新規導致發行難度加大,在大環境還處于金融去杠桿的進程中,預計定增募資金額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化。
2017年上半年,監管層先是修訂《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隨后下發《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上市公司融資以及定增股東減持做出了新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提高定增發行門檻,遏制市場上過度融資現象,降低企業套利空間,從而使得定增難度增加,定增熱潮逐漸消退。
今年以來,有不少上市公司定增批文失效,如金杯電工、龍泉股份、聚光科技、力帆股份等1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稱定增批文失效。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由于未能在6個月有效期內完成發行工作,按照規定批復到期而失效。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完成定增或披露定增預案比較集中,如申萬宏源今年1月30日完成融資規模約12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今年3月20日華泰證券公告表示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已獲證監會批復;海通證券4月26日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0億元;廣發證券5月8日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0億元。
展望下半年趨勢,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由于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導致定增發行難度加大,定增市場供給萎縮。未來疊加金融去杠桿的背景,預計定增募資金額將延續低迷態勢。記者 左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