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擴容按下加速鍵 ETF步入“4萬億”時代
繼2024年9月首次突破3萬億元后,近日,全市場ETF總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成為資本市場新的里程碑。自2004年年底首只ETF問世以來,其規模擴張不斷加速:第一個1萬億元用時16年,第二個1萬億元用時3年,第三個1萬億元僅用時1年,而第四個1萬億元僅用時半年有余。
資金加速涌入的背后,是政策積極推動下機構與個人投資者形成的合力。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加速配置ETF;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通過指數投資利器捕捉市場風口,或逆市抄底布局相關資產。
權益ETF為主力軍
據Wind數據,截至4月18日,全市場ETF共1135只,規模突破4萬億元大關,合計達4.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0.29萬億元。其中,股票型ETF規模為29527.95億元,占比73.55%,是ETF市場的主要力量;跨境ETF規模為4976.37億元,占比12.4%;債券型ETF規模為2390.58億元,占比5.95%;貨幣型ETF規模為1740.37億元,占比4.33%;商品型ETF規模為1482.99億元,占比3.69%;其它ETF規模為29.67億元,占比0.07%。
分交易所來看,上交所ETF規模2.9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0.22萬億元,產品數量672只,較年初增加了57只;深交所ETF規模1.0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0.07萬億元,產品數量463只,較年初增加了35只。
回顧近兩年來境內ETF發展歷程,可謂突飛猛進。2004年年底,境內首只ETF上證50ETF誕生;2020年10月,ETF總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2023年8月,ETF總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2024年9月,ETF總規模首次突破3萬億元;2025年4月,ETF總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也就是說,第一個1萬億元用時16年,第二個1萬億元用時3年,而第三個1萬億元僅用時1年,第四個1萬億元更是僅用時半年有余。
ETF規模增長的主力軍,是包括股票型ETF和跨境ETF在內的權益類ETF,最新規模占比超八成。而股票ETF中又以寬基指數ETF的增長最為顯著,目前,僅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規模就已超過1萬億元。不過,相對于股市的體量來說,未來權益ETF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高級副總裁魯亞運認為,國內政策培育長期投資環境、鼓勵長期資金入市將促進ETF市場進一步發展壯大。
機構與個人投資者合力加倉
分析ETF迅猛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大資金入市、機構及個人投資者擁抱指數化投資推動了ETF規模暴漲。分產品來看,今年以來規模增長較多的ETF產品,分別是滬深300ETF、黃金及黃金股ETF、港股通互聯網相關ETF。
2024年新“國九條”提出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疊加央行推出互換便利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推動ETF生態優化。中央匯金、中國誠通等國家隊資金持續大力增持ETF。多重力量推動下,近期滬深300ETF規模增長顯著,截至4月18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規模分別達到3757.12億元、2599.62億元、1906.83億元、1647.76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了160.83億元、136.68億元、266.75億元、83.85億元。萬隆證券分析認為,國家隊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已經在吸引一部分被動配置的資金跟隨買入,形成了市場穩定的正向循環。
另外,個人投資者也日益青睞利用ETF這一工具化投資利器捕捉市場風口,或逆市抄底布局相關資產。今年以來,金價屢創新高,與黃金相關的ETF便成為投資者投資黃金的便利工具,華安黃金ETF成為今年以來規模增長最多的ETF,受大量資金“買買買”和凈值大幅上漲推動,其最新規模已高達592億元,較年初增長了305.25億元。此外,港股科技板塊寬幅震蕩,屢次步入相對底部區間,而布局港股科技賽道的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最新規模達到432.63億元,較年初增長了210.73億元。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量化人士表示,以港股科技相關ETF為例,觀察其近期規模的變動,背后可能是來自于散戶的加倉,其中既有短期“做T”行為,也有配置型資金。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市場機構化進程加速,更多中長期資金將借道ETF入市。魯亞運表示,近年來境內ETF的機構投資者占比先回落、再逐步回升,2016年至2019年期間,股票型ETF中機構投資者的持有比例一直維持在60%以上,2020年以來行業主題ETF的發展帶來個人投資者滲透率快速提升,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明顯降低,而2024年以來寬基ETF成為機構資金加倉主戰場,機構投資者比例顯著增長。在機構投資者中,包括資管公司在內的投顧機構占比約六成,投顧涵蓋個人養老金賬戶直接投資,以及個人、企業等通過買方投顧間接投資,對資本市場定價起到重要作用。未來,隨著居民財富通過險資、社保、投顧等渠道逐步入市,機構占比將進一步提升,并將提升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