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據9月創新高 我們看到了新的變化
3000好像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今年上證綜指在3000點上上下下震蕩已經快十次。以往每當這時候,投資者總會糾結是否要入場呢?
但這回,大家似乎更為堅定。
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國內公募基金今年已發行新基金1095只,除了2月春節發行數量較少以外,其余月份平均發行130只。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上證綜指近三個月一直在3000點附近震蕩,但基金募集規模卻節節攀升。9月新基金的募集總規模和平均單只規模都創出了今年以來新高!
上證綜指不漲,基金卻火熱。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亮眼的不只是基金,也有市場一半功勞。
很多投資者都認為2019是個震蕩市,尤其最近股市看似不溫不火。但從歷史數據來看,今年的股票整體漲勢其實還真不錯,今年以來上證綜指漲幅達16.49%,這十年里2019年的漲幅其實僅次于2014的大牛市還有2009年反彈市,其實也可算上是一次小牛市了。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的表現甚至還超過了2014年。市場整體的回暖必然會帶來投資者回歸的熱情,這在過去市場中我們常能看到,當市場下跌或開始震蕩后,基金發行的熱度也逐漸褪去。但近幾個月市場不斷在3000點徘徊,基金發行熱情卻看似依舊不減,我們也看到了新的變化。
牛市買股票熊市買基金?這幾年貌似失效了。
以往總有一句話,也流傳在從業人員中:牛市買股票,熊市買基金。從2014年牛市和2011年熊市等對比也不難看出:牛市中股票普漲,個股表現總能比基金回報先發制人;而熊市中基金管理人也會尋找結構性機會,選擇配置安全性較高的資產避免凈值損失。
但從2014年起,這句魔咒好像失效了,尤其在今年的小牛市中。
2014之前,基金與股市的表現幾乎同漲同跌,累計收益表現也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在2014年這個分水嶺后,基金超額業績格外顯著。2015年市場暴漲后下跌,基金的回撤控制能力格外凸顯,尤其混合型基金更得益于其對于基金經理的主動判斷以及倉位調整的自由度。
2019年上證綜指一度最大漲幅超30%,現幾經震蕩后整體漲幅為16%(截至2019年9月30日),但無論是股票基金還是混合基金的收益表現都也在30%左右,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正收益占比更遠超了全市場個股上漲的概率。
毋庸置疑,近幾年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專業機構的投資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專業投資優勢能力的加強、資金占比的提高,也是中國市場日益成熟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標志。
也因此,相信基金新發規模的日益增長,不僅是因為市場的回暖,其實也代表了個人投資者財富意識的覺醒,以及對于專業投資者的認可。
基金發行回暖,代表著投資者對于基金管理團隊的認可,和對于市場和基金未來表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