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硝煙又起 量化私募博弈中求生
今年以來A股市場大小盤風格分化、市場量能萎縮。受多重因素影響,量化私募行業遭遇了業績低潮。在此背景下,費率價格戰的硝煙開始在行業中蔓延。業內人士稱,盡管少數業績亮眼的頭部機構獲得了資方的認可,但今年以來頭部量化私募整體已“走下神壇”,且全行業明顯呈現存量競爭。部分量化私募管理人在產品費率水平、費率結構方面主動求變,顯示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未來,量化私募機構“保存量、求增量”將面臨更多挑戰。
下調管理費率
上周,知名量化私募星闊投資宣布,下調旗下紅利低波指增產品相關費率及業績報酬比例。
作為曾經的百億級機構,近兩年星闊投資的資管規模有所回落,但仍位列量化行業的中堅陣營。星闊投資稱,基于量化投研團隊全面的研究,公司此前發行了某紅利低波100指數增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為更好滿足投資者需求,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公司下調該產品B類基金份額管理費率和業績報酬比例。其中,管理費年費率由1%下調至0.5%,業績報酬比例由20%下調至10%,并同步修改基金合同中相關條款。
據統計,僅今年以來,就有至少三家知名量化私募機構推出了“費率大幅優惠”的產品。今年年初,準百億級私募磐松資產推出了免收業績報酬、低管理費的紅利指增產品;今年4月,百億級私募思勰投資重點推介了一類費率低、不收取業績報酬、針對小市值個股的創新量化策略。綜合多方面業內信息,尾部(小型)量化私募管理人今年以來更是在費率結構上“大打折扣”。
如何看待量化行業在產品定價上的“內卷”?第三方機構格上基金研究員遇馨認為,由于行業競爭加劇,加上今年相較以往超額難度提高,部分量化私募在規模擴張上受到挑戰,因此通過降低費率來吸引投資者。“卷價格”對量化私募來說,一方面可能會對行業的盈利模式有所影響;另一方面,對于小型機構而言,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生存空間。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百億級私募千象資產合伙人呂成濤稱,隨著行業增速放緩以及競爭加劇,未來量化私募的收費會趨于合理化。該機構今年以來推出多條產品線,均采取僅對跑贏對標指數的部分進行超額計提的方式。呂成濤認為,更為合理的收費方式,會使得以指增類為代表的工具化產品資產配置屬性更加清晰。
存量競爭趨勢明顯
根據近期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量化私募業內的調研,今年以來行業逐步轉入存量競爭,這已經成為從業人員的普遍共識。
呂成濤稱,今年除了低波紅利類產品外,其余策略掛鉤產品的募資難度均較往年有明顯提升。從該機構自身角度來看,去年受外界關注度較高的量化股票產品線,今年能夠明顯感受到增量的下滑。
上海某百億級量化私募創始人表示,前幾年外界對于量化行業的認知,經常存在“神化”或“妖魔化”的偏差。“在今年以來的弱勢市場環境下,頭部、腰部管理人整體業績不盡如人意,我們不得不承認,頭部機構和整個行業的神奇光環正在褪色,對增量資金尤其是個人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出現階段性下滑。”
從今年以來私募量化產品的募資端來看,新發、持續營銷兩端均較為清淡,僅極少數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的頭部機構在新產品發行方面可圈可點。上海一家以DMA策略見長的中型私募市場部負責人透露,今年上半年,該機構在指增、DMA等公司主要策略線上實現了行業較為領先的收益,但募資端依然十分困難,沒有獲得明顯的增量資金認購。目前公司在日常運營上,不得不“成本為先”。
作為一家以量化中性策略為特色的管理人,深圳大道投資的合伙人楊銳稱,今年市場波動加劇,行業對于量化私募管理人也進一步“去粗取精”,存量競爭不可避免,“募資難”是今年量化私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特別是,資方在產品配置的集中度上進一步提升,往往只選擇“業績頭部選手”,如果不進入到頭部位置,基本上很難得到資金的關注。
新監管要求帶動行業加速洗牌
今年以來,監管方面同樣給量化私募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前述上海中型私募市場部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頭部、腰部量化私募管理人在產品費率水平、費率結構方面的求變,已直觀折射出行業競爭加劇;另一方面,年內出臺的一些監管政策已經對行業帶來了明顯影響。該人士透露,相關新政對于少數通道類產品規模占比較多的私募,已經在存量規模方面帶來挑戰。據其了解,目前有頭部券商已經開始要求量化私募管理人主動清理和退出相關通道類產品。
對于此前業內所傳的“商業銀行可能不再直接銷售私募產品”,有私募資深從業人士表示,主觀多頭管理人以往和銀行合作的模式基本都是走“TOF通道”,即信托公司成立產品,然后由私募基金管理人做投顧,走銀行通道發行產品。在這種模式下,主觀多頭實際上只承擔了投顧的角色,具體交易則是由信托公司來執行。量化產品的關鍵問題則在于,量化交易策略和下單執行大部分都由量化私募自己操作;由于量化系統的搭建和IT硬件投入較大,信托公司并沒有動力去做相關投入。因此,一旦商業銀行代銷私募產品受到約束,量化策略產品的銷售受到的不利影響顯然將更大。
第三方機構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夏盛尹認為,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新的監管要求使得量化私募面臨的挑戰加劇,在帶動行業加速洗牌的同時,也對量化私募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的環境下,量化私募管理人需要提升在策略研發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來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取得規模的增長。
楊銳進一步表示,去年開始面向量化私募行業的一系列新規和指引,有助于提升量化私募行業的整體規范運作。包括限制“殼產品”、避免“櫥窗產品”對于投資者的誤導、對通道類產品的清理,也將督促私募機構回歸投資本質。從獲取規模、贏得投資者認可的角度來看,這也能夠促進量化私募機構在行業的變局中更好地進行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