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終于正式落地,公募基金助力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正式拉開帷幕。8月6日,嘉實、廣發、中銀、博時、華夏、富國、南方、萬家、中歐、易方達、鵬華、銀華、工銀瑞信、泰達紅利等14家基金公司的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各家各一只。記者采訪的多家拿到批文的基金公司都表示,會盡快發行養老目標基金,發行的主要渠道是銀行。
-
回顧美股的漫長“牛途”,1978年是無法繞開的時點。40年后的2018年,養老目標基金獲批、職業年金投資落地又進一步,中國養老金投資的進展讓市場感受到相似的興奮。未來,真正優質的、有價值的公司才能獲得養老金青睞。
-
與公募基金四處豪言“讓客戶過上更體面的養老生活”的熱鬧相比,養老目標基金的目標客戶們,似乎仍在對養老“第三支柱”的不知所以中懵懂前行。業內人士憂慮的則是,14只養老目標基金的扎堆發行,短期內會不會造成新的基金銷售“同質化”競爭?
-
面對個人基本養老業務巨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明確表示,將養老金業務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全力構建專業的投研團隊。提及具體的薪資水平,上述金融獵頭表示,目前有些基金公司的養老投資團隊正在籌備之中,有5年至6年投資經歷的基金經理年薪大概在100萬元左右。
-
隨著養老目標基金的獲批,這一備受關注的產品離投資者也越來越近了。除了封閉期、投資范圍限制等方面的不同,牛妹近日從螞蟻財富舉辦的“看見養老投資未來”論壇上了解到,部分養老目標基金有明確的波動率約定。而根據當前的儲蓄狀況和銀行存款利率推算,在不進行投資的情況下,達到期望養老儲備水平的時間遠超17年。
-
隨著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獲準發行,國內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正緊鑼密鼓地展開。但在筆者看來,國內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產業鏈中,目前還缺乏一個重要的環節,即針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第三方評價。未來,隨著第三支柱建設的展開,養老金產品評價結果可以向投顧建議轉化,從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 “養老目標基金都是賣給個人投資者,國內的個人投資者投資周期偏短,當前市場能接受的封閉期上限也就是3年。某基金從業人士表示,若沒有稅收優惠,買一個三年定期開放的養老目標基金,與買一個三年封閉期的股票基金區別不大。
-
8月6日,證監會核發首批養老目標基金,分別是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鵬華基金、中歐基金、富國基金、萬家基金、廣發基金、中銀基金、銀華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共計14家基金公司的14只養老目標基金。
-
首批14只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后,何時開始正式發行頗受業界關注。另悉,監管對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的宣傳和銷售方面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包括不能預測基金業績、不得進行有獎銷售和夸大宣傳等。
-
-
8月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公布了二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管理規模排名。數據顯示,排名前7名的基金公司二季度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都超過2000億元,其中建信基金和創金合信基金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更是超過3700億元。
-
業內人士認為,疊加之前稅延養老險試點開展的影響,未來權益類市場將迎來增量資金。與此同時,他們預計稅延養老險投資風格將較為穩健,風險偏好較低,權益類投資部分將更加偏好藍籌股。
-
備受市場期待的養老目標基金正式亮相。如中金公司認為,當前股票資產處于估值低位,中期來看已具備配置價值,現在是養老目標基金比較好的發行時機。有數據顯示:參考美國市場經驗,養老目標基金將成為個人養老金賬戶最主要的配置標的。
-
隨著養老目標基金獲批,14家基金公司也開始擺開了陣勢,除了產品本身還有待招募說明書進一步披露,其實各家基金養老目標基金團隊的組建,也是一大看點。鵬華基金:團隊成員介紹:焦文龍,2009年6月加盟鵬華基金,歷任監察稽核部金融工程師、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資深量化研究員,先后從事金融工程、量化研究等工作。
-
首批14只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后,各家基金公司隨即進行發行前的最后準備工作。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目標日期基金所遵循的假設是: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并且同一年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相同。
-
首批14只養老目標基金在8月6日獲得“準生證”,意味著一類新的產品即將問世。從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的擬任基金經理來看,多數是具備多年養老金管理經驗的老將,顯然基金公司更希望打響“頭炮”。萬家穩健養老目標三年持有(FOF)基金的擬任基金經理徐朝貞擁有14年跨境資產研究及投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