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范化解風險的重點,并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
他指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來源于市場。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廣泛深入各行各業,將會產生更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國際發展潮流。
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
中國證券報: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被列在“三大攻堅戰”首位,你覺得應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
王一鳴:當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金融領域是重中之重。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范化解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杠桿,依法依規對僵尸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按照“開前門”、“堵后門”的原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法治化管理,推進債務信息公開和債務風險的動態監管。
中國證券報:當前有不少觀點提出要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比如保持適當的貨幣供給,以滿足風險處置期間的流動性需求。今年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對此,你怎么看?
王一鳴:2017年以來,去杠桿取得積極進展。2018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既要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控制杠桿率增速,又要靈活運用多種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滿足流動性需求。此外,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抑制金融體系順周期波動和風險跨市場傳染,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同時,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整頓“名股實債”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制止以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
高質量發展具備五大有利條件
中國證券報:當前我國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有利條件?
王一鳴: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已具備五大有利條件。首先,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2013-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56.2%,高于資本形成12.4個百分點,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與需求結構變化相適應,供給結構調整優化,2013-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52.8%,高于第二產業10.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上升、服務業占比提高,增強了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改善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
其次,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市場驅動力。我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進而推動國內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居民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質量要求明顯提升,千禧一代、互聯網一代更加追求個性化消費,旅游、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由此形成的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市場驅動力。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為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有效途徑。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企業杠桿率穩中有降,減稅降費成效顯現,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短板加快補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有效扭轉了供需形勢,改善了市場預期,使持續54個月負增長的工業品價格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明顯改善,而且有效增強市場功能,優化了存量資源配置。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轉升,扭轉了金融危機后的下行態勢,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第四,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進入活躍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國在科技領域從跟跑為主轉向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推動創新技術產業化,使我國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平臺經濟、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躋身世界前列,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推進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將有效改善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加快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環境
中國證券報:未來應重點從哪些方面入手以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王一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來源于市場,這是我國在高增長階段的重要發展經驗。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生產技術更新加快,只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才能適應快速變化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在生產領域有效配置資源,使供給結構跟上需求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方向升級的步伐。因此,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環境。
過去5年,中國在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領域迅猛發展,新動能培育取得重大進展。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廣泛深入各行各業,將會產生更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國際發展潮流。當前,我國創新能力建設正處在關鍵期,要有效應對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的挑戰,最關鍵的是要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打破一切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