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4日電(何凡)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于3月24日至26日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此間表示,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在開放條件下推進的新一輪經濟轉型,這不僅將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增長可持續性,而且將為全球企業創造新機會,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他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從“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意味著在“數量缺口”問題基本解決后,要轉向填補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缺口”,更好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意味著在傳統制造業陸續達到市場需求峰值后,要轉向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意味著在生產要素供需條件變化后,要轉向增強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乘數效應”,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在王一鳴看來,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居民消費潛力釋放和消費升級,將為全球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總數超過4億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消費市場最大的增量貢獻者。2017年,中國恩格爾系數降至30%以下,達到聯合國劃分富足標準。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持續提升,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升級,將推動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成長性最強的市場,也將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生產效率持續改善,將帶動全球生產率的提升。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轉升,扭轉了金融危機后的下行態勢。中國正在加大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2017年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15%,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中國科技進步和生產效率提升,將形成強大的正外部效應,促進全球走出生產率的“低谷”。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增強防范化解風險能力,對穩定全球經濟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正在加大監管力度,整頓金融秩序,經濟風險得到初步遏制,宏觀杠桿率上升幅度明顯收窄。中國將要用3年時間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使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范。防范化解風險關系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對穩定全球經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2017年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經上升到20.8%。BP集團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絕對值持續下降。今后3年,中國將展開污染防治攻堅戰,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中國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對于全球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將成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重要力量。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較上年減少784億美元,連續2年明顯下降,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擴大。中國將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并創造更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將為各國擴大出口和投資創造更多機會。
“我們深知,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之源,也必將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成功之路。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可以預期,中國必將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也將在這個過程中與世界實現互動共贏。”王一鳴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