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證監局局長楊宗儒:優化稅收政策 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
在當前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的關鍵時期,作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重要工具,并購重組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更加凸顯。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證監局局長楊宗儒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優化并購重組相關所得稅政策、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
所得稅政策有待完善
2024年以來,按照新“國九條”有關部署,證監會出臺了“科創八條”“并購六條”等政策,以一系列突破性的機制安排鼓勵支持上市公司開展并購重組,進一步優化并購重組政策環境,在市場中引發熱烈反響。
楊宗儒表示,稅收政策是引導產業發展、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對于并購重組市場發展及作用發揮具有重要影響力。前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并購重組的所得稅政策,在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并購重組市場發展加快,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期待相關稅收政策同步更新完善。
一是業績補償機制與稅收確認規則可能出現沖突。隨著并購重組交易靈活度提升,交易形態和結構更加多樣化,業績對賭等條款成為常見交易設計,同時也產生了交易價格事后調整問題。當前實踐中,對于因未完成業績承諾而履行補償義務,導致并購交易實際所得金額減少的情況是否可以退稅,各地做法不一,尚無明確統一規定。
二是對耐心資本的稅收激勵機制存在結構性錯配。現行規定對于并購重組非貨幣出資部分的分期納稅期限僅有5年,這與耐心資本與科技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的需求不相匹配。對致力于陪伴企業跨越周期的耐心資本而言,即使得以在5年期間分期納稅,也難免帶來較大的資金成本,可能在投資5年后因集中繳稅的現金流壓力被迫提前退出,而資本的抽離也不利于企業成功穿越周期。
三是新型支付工具缺少稅收配套政策支持。當前,定向可轉債作為一種兼具股債性質的融資方式,被允許運用于支付并購重組交易對價。但作為一項新的支付工具,并未被納入前期支持性稅收政策范圍,無法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不利于這項融資工具的推廣運用和作用發揮。
助力上市公司用好并購重組工具
針對市場新情況、新變化,楊宗儒希望,進一步優化并購重組相關所得稅政策,激發并購重組市場活力。
一是完善業績對賭的稅基調整規則。從法規層面,對于因履行補償義務而導致股權轉讓所得實際減少的情形可以調整所得稅納稅基礎,前期已繳納稅款可以申請退稅。
二是調整優化分期納稅的優惠政策。對于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而取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可以申請納稅時點為所持上市公司股票減持時;納稅時點經申請同意后,不得再次變更。
三是擴大特殊性稅務處理適用范圍。將定向可轉債納入特殊性稅務處理適用范圍,把“股權支付金額不低于交易支付總額的85%”的條件擴充為“股權及可轉債等證券支付金額不低于交易支付總額的85%”,與支持企業發行可轉債募資并購的政策相協同,進一步形成政策合力。
楊宗儒還表示,2024年以來,廣東證監局認真落實證監會有關工作部署,大力支持和推動轄區上市公司規范開展并購重組。下一步,廣東證監局將持續發力活躍轄區并購重組市場,多渠道強化政策宣傳,深入了解具體并購項目困難堵點,推動并購各方加強信息互通,有針對性地助力轄區上市公司用好并購重組工具,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金融強國的六大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之一。隨著我國經濟規模逐漸壯大,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科技、產業等領域對金融服務業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乃至履行社會責任等功能作用發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當前廣東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企業加速出海、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持續增長、內地與港澳金融業互聯互通持續深化。在此背景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新形勢,廣東證券基金機構要加快建設一流投行和投資機構,及時完善和提供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企業國際化戰略以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用好金融工具,增強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協同性。
對此,楊宗儒希望,進一步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培育良好金融文化。強化金融業的功能性和專業性定位,提高激勵機制的靈活性和對人才供需變化的適應性。以實踐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支持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重點,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社會公眾客觀認識金融業的價值和功能作用。
二是加強金融行業與產業部門、政府部門的人才交流,充實經濟管理部門金融人才隊伍,通過設置首席經濟學家等方式,進一步強化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同性。支持金融機構引入科技型人才,加快科技金融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
三是完善產業企業做風投的生態支持體系。激發企業家精神,發揮產業資本作為促進科技創新重要力量的作用,營造開放、創新、包容的文化氛圍,大力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和上市公司設立產業基金,鼓勵實體經濟與資本融合,壯大耐心資本。
四是加大國際化金融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打造強大的金融機構,加快培育一流國際投行和投資機構,支持境內金融機構引進海外高端金融人才,持續提升國內頭部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支持國內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出任國際金融組織代表,強化國際金融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