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
中證網訊(記者 胡雨)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協會”)12月21日消息,2020年12月21日,協會召開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會議圍繞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資本市場三十年成就與展望、債券市場風險與挑戰進行了深入討論。
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康、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參加會議;天風證券副總裁翟晨曦,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全球資本市場部聯席負責人耿琳,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邢怡,華夏基金研究總監朱熠參與討論。瑞穗國際(Mizuho International Plc)多元資產策略主管Peter Chatwell應邀在會上進行了交流。劉鋒和陳靂主持本次會議。
與會專家認為,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國家政策的有效實施,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充分展示出強大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治理優勢和行動力。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球步入“后疫情時代”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做出了準確判斷,會議提出的八大重點任務,不僅明確了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也是為“十四五”規劃的順利實施以及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布局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會議突出強調了科技創新地位,提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進一步明確了“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防止在重點行業及核心領域出現“卡脖子”問題。制造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層面上,對暢通和發展國內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提出宏觀經濟政策要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要求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降低了市場對于政策過快退出的擔憂,有助于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與會專家認為,與2008年的次貸危機影響不同,今年全球經濟波動不是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導致的,是在疫情沖擊下經濟出現的停擺現象。為應對疫情沖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采取了大規模量化寬松和財政刺激政策。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總需求復蘇趨勢明顯。受刺激性政策影響和疫情造成的“去產能”影響,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通脹壓力顯現。明年的全球復蘇格局相對比較脆弱,需要加強對風險的分析研判,嚴防各種風險挑戰。
在對我國資本市場30年的成就回顧和未來展望中,與會專家認為,1990年滬深證券交所開業,開啟了資本市場標準化建設的進程;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邁出資本市場規范化建設的步伐;2019年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成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新起點,經過不斷地制度創新,資本市市場不但支撐起國內直接融資體系,而且已經成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的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均已位列世界第二位,商品期貨成交量也已居世界首位。“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要提升服務新發展階段的適應性,增強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競爭力,提高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按照“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構建良好市場生態,遵循“四個敬畏一個合力”理念,加快完善市場基礎制度,推動全面實施注冊制,健全市場化價格發現機制和退市制度,提高市場活躍度,促進公平公正交易,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大對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對于全球債券市場發展,與會專家表示,從全球市場看,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有在股票和債券市場獲得流動性的需求,而明年歐美市場的通脹水平將會是影響固定收益市場的重要因素。就國內債券市場而言,近期部分違約事件對債券發行和交易價格以及投資者信心都產生了一定沖擊,但中央和地方相關政府部門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對穩定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信用債違約近年來漸成常態化,其中既有經濟周期的影響,也有企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原因,同時也與地方政府債務相關。信用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基礎,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建議嚴厲處罰“逃廢債”行為,進一步提高債券市場透明度,引導債券一級市場公允定價,不同債券市場之間應統一監管標準,減少套利空間,推動發行人、評級機構、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共同完善國內高收益債券市場建設。
據悉,相關政府部門及證監會、協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等100多人參加了本次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