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熱議新“國九條”:增厚高質量發展底色 護航經濟增長新動能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出爐備受市場關注。
多位券商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明確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為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同時也將對服務打造新質生產力、護航經濟增長新動能發揮積極作用。在“嚴把規則”“加強監管”貫穿《意見》全文的基調下,高標準要求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將是下階段政策的主旋律。
參考前兩次“國九條”發布后的市場表現,受訪券商人士認為,《意見》落地有望提升A股投資價值,提振投資者信心和獲得感,在后續政策持續落地的配合之下,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上漲,資本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回報率有望得到長期提升。
描繪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路線圖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作為服務實體經濟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意見》有諸多對于資本市場及金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定調,包括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等。
在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看來,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資本市場既是“晴雨表”,又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重要催化劑,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每一輪制度性改革都對未來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性作用。“本次《意見》明確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為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對后續資本市場相關建設工作的開展與推進具有重大意義。”
提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離不開“新質生產力”這一受到市場各方重視的概念。此次《意見》明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的股債融資支持等內容。在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荀玉根看來,《意見》的定調也是為了服務打造新質生產力,護航經濟增長新動能。
“服務實體經濟、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是資本市場肩負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動能正從要素投入加速向創新驅動轉變,重研發、輕資產的科創企業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為其提供暢通的投融資渠道,其中直接融資作用重大。”據荀玉根介紹,以社融存量衡量,2022年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在美國非金融企業融資結構中的占比達66%,而我國僅為17%,其中股市融資僅占4%。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聯動,推動融資結構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引導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助力科創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一輪產業周期開啟以及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帶動了新的融資需求。”東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剛認為,《意見》提到“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意味著資本市場將加大對于新質生產力的服務力度,具備新質生產力屬性的企業有望更為便利地獲得金融支持,也折射出高層對推進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信心與魄力。后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三大抓手值得持續關注,具體包括“卡脖子”技術突破,傳統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及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數字化產業等方向。
嚴監嚴管夯實市場健康發展基礎
就市場監管舉措而言,此次《意見》不僅強調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還明確了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等諸多內容。在券商人士看來,“嚴”堪稱是此次《意見》最為直觀的感受之一。
中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馳認為,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凈化器”,其基本功能是淘汰市場上的劣質企業,對提高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整體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更加科學的退市制度建設與更嚴格有效的監管有助于完善交易所優勝劣汰機制,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助力資本市場暢通價值發現功能。
針對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意見》提出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推動行業回歸本源、做優做強。對此,徐馳判斷,2024年或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行業的深刻變化將遠大于市場預期,可能出現的變化包括中小金融機構產能去化、從業人員考核與薪酬體系優化以及頭部金融機構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行業龍頭集中度大幅提升等。
“從文件基調來看,2004年及2014年的相關文件重點在于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本次《意見》的基調更強調資本市場在‘規范中發展’。”國海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胡國鵬認為,在對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的要求中,《意見》規范行業發展、強化監管思路明確,從關鍵詞看,“嚴把規則”“加強監管”貫穿全文,意味著高標準要求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將是下階段政策主旋律。
結合此前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及“新‘國九條’堅持系統思維、遠近結合、綜合施策,與證監會會同相關方面組織實施的落實安排,將共同形成‘1+N’政策體系”的表述,中信建投證券政策研究組首席分析師胡玉瑋認為,“N”所代表的領域將不斷擴充,現階段主要圍繞退市監管、發行監管、上市公司監管、證券公司監管、交易監管、上市審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等方面,突出“強本強基”“嚴監嚴管”。
對于金融機構該如何應對新的監管態勢,中國銀河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認為,首先要壓實“看門人”責任,確保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中發揮應有的監督和咨詢作用;其次,要牢筑金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理念,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避免過度投機行為,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最后,還要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通過加強金融機構的專業培訓和能力建設,提升機構在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等方面的專業水平,增強金融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有望提振投資者信心
從市場表現看,2004年和2014年“國九條”的發布均大大提振了資本市場信心,為后市新一輪上漲行情打下了重要基礎。考慮到此次《意見》發布后還將有一系列配套政策落地,多位受訪人士均對未來資本市場表現持樂觀態度。
在章俊看來,《意見》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內容具備原則性,短期內能夠起到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未來發展預期的作用。“市場的真正企穩與反彈仍需觀察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及成效。整體而言,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外部環境仍在等待歐美國家集中釋放流動性,仍維持A股市場震蕩向上格局。”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判斷,“嚴字當頭”之下,未來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力度有望加碼,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大勢所趨,同時進一步規范減持、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等措施有望促進資本市場生態優化,利好市場資金面。“預計《意見》落地有望提升A股投資價值,提振投資者信心和獲得感,后續重點關注退市、分紅等相關配套政策落地情況。”
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認為,后續在提高上市標準、發揮證券基金作用等方面的制度細則仍將持續完善,資本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回報率有望得到長期提升,對投資者而言可關注以下潛在投資機會:一是具有穩定回報的高股息紅利策略,重點關注持續穩定分紅、回購和增持、并購重組預期等方面的投資機會;二是結合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推進情況,關注具有長期景氣的AI、先進制造、醫藥生物等細分方向;三是有望受益于證券基金機構做優做強以及資本市場長期改革方向的龍頭金融企業。